一、标准热管(HP)与均温板(VC):从一维到三维的传热革命
核心特征
结构:铜/铝管壳+毛细芯(烧结粉末或轴向槽道),内部充注纯水、氨等工质。原理:依赖毛细力驱动工质循环,蒸发段吸热汽化→蒸汽流向冷凝段→冷凝回流。性能:导热系数达紫铜的1500倍,轴向传热能力极强,但径向散热弱。技术演进
均温板(2D VC):扁平化设计,适用于手机/笔记本散热,如iPhone 15 Pro的3DVC均温板将CPU热量扩散至机身。3D蒸汽腔(3DVC):多层互联蒸汽通道,NVIDIA HGX AI服务器采用该技术解决GPU三维堆叠散热难题。应用场景
电子设备:CPU/GPU散热模组(如酷冷至尊V8散热器)局限:需保持水平姿态,抗重力能力差。工作原理
无毛细结构,完全依赖重力回流冷凝液,蒸发段必须低于冷凝段。工质常用R134a制冷剂,承压能力优于水。
典型变体
环路热虹吸管:气液通道分离,减少流动干扰,传热效率提升30%。
应用与局限
锅炉余热回收:日本三菱重工用于燃煤电厂烟气余热利用。局限:安装角度固定,无法用于太空等无重力环境。
创新设计
蛇形盘绕细管道,无毛细芯,依靠气泡脉动驱动工质振荡。启动速度快,但传热性能受充液率、管道形状敏感(最佳充液率40-60%)。
应用前景
航天器热控:中国空间站实验舱采用OHP解决微重力下间歇性散热需求。局限:传热机理复杂,商业化程度低。
技术突破
铝合金管壁内刻Ω形槽道,替代传统毛细芯,工质多为液氨。优势:轻量化(重量降低50%)、抗过载(20G加速度下稳定运行)。
应用案例
卫星热控:SpaceX星链卫星蜂窝板采用AGHP实现-40℃~120℃区间均温。
核心机制
充注惰性气体(如氮气),通过气塞移动自动调节冷凝面积,实现±1℃精密控温。
前沿应用
月球基地:中国嫦娥七号着陆器采用VCHP解决月夜-180℃极寒生存问题。数据中心:谷歌TPU v5芯片散热模组集成VCHP,功耗波动时温度波动<3℃。
技术优势
分离式气液通道+补偿腔设计,支持任意角度工作,传热距离可达10米。热流密度:突破500W/cm²,为传统热管5倍。
商业化落地
新能源汽车:特斯拉4680电池组采用LHP实现电芯温差<2℃。AI芯片:英伟达B100显卡原型机搭载LHP,TDP功耗压至1000W以下。
类型 | 传热效率 | 抗重力能力 | 成本 | 适用场景 |
---|---|---|---|---|
标准热管 | ★★★☆ | ★★☆ | 低 | 消费电子、PC散热 |
热虹吸管 | ★★☆☆ | ★☆☆(需重力) | 最低 | 工业余热回收 |
振荡热管 | ★★☆☆ | ★★★★ | 高 | 航天器间歇散热 |
轴向槽道热管 | ★★★★ | ★★★★ | 中 | 卫星、空间站 |
可变热导热管 | ★★★☆ | ★★★☆ | 高 | 精密温控设备 |
环路热管 | ★★★★★ | ★★★★★ | 最高 | 高功率芯片、电动汽车 |
未来趋势:2025年热管技术正向微型化(<1mm直径)、智能化(集成温度传感器)和材料革新(PEEK塑料管壳)方向发展,中国企业在LHP和3DVC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突破。
· 报名此活动
· 分享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