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技术通过冷板式、浸没式及喷淋式三种主流方案,利用液体(去离子水、氟化液等)远超空气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高15-25倍)与高热容特性,实现数据中心散热效率的突破性提升,将PUE(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05–1.2,其中空调能耗占比可从35%压缩至15%以下。在技术路线竞争中,冷板式液冷以65%–90%的市占率主导当前市场,其核心优势在于:高兼容性:通过金属冷板(铜/铝)间接导热,保留服务器原有架构,改造难度低;成熟可靠:十年以上技术积累,冷却液与设备无直接接触,泄漏风险可控;经济性:部署成本显著低于浸没式,适配传统机房改造,单机柜功率密度可达50kW+(风冷上限仅15kW)。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液冷板这一液冷系统的核心组件。我们将从其工作原理入手,详细介绍常见的液冷板结构、材质、制造工艺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特点。特别地,本文将重点聚焦于数据中心对高性能液冷板的严苛要求,包括其结构类型、制作工艺流程、关键性能与可靠性测试标准、流阻与清洁度控制等核心议题。
冷板
1.冷板描述
液冷板(Cold Plate)是液冷系统的核心热交换部件,由金属基板(铜/铝)与内部微流道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冷却液(水/乙二醇溶液)在流道内循环,吸收CPU/GPU等芯片热量(单芯片支持1000W),再经CDU(冷却分配单元)将热量传递至外部环境。冷板直接贴合发热源,热阻低至0.02–0.05°C/W,较风冷散热效率提升10–25倍。
2.冷板类型
类型 | 结构特点 | 适用场景 | 性能对比 |
铲齿式冷板 | 铜/铝基板铲削密集鳍片(齿高0.5–3mm),钎焊密封 | AI服务器/超算 | 热阻最低(0.02°C/W) |
埋管式冷板 | CNC铣槽嵌入铜管,环氧树脂填充密封 | 商用服务器/储能 | 成本降低30%,热阻>0.1°C/W |
吹胀式冷板 | 铝板复合钎料层,高压气体吹胀成型流道 | 动力电池/边缘计算 | 轻量化,承压能力弱(<5bar) |
3D打印冷板 | 拓扑优化随形流道,金属增材制造 | 航空航天特种设备 | 散热效率+30%,成本高3–5倍 |
型材挤压冷板 | 铝合金挤压流道,摩擦焊密封 | 中低功率机柜 | 量产效率高,流道设计受限 |
注:数据中心场景中,铲齿式占比超70% |
3.冷板制造
铲齿工艺:基板铲削微通道→真空钎焊密封→宝塔接头焊接,漏率<10⁻³ Pa·m³/s。
埋管工艺:铝板CNC铣槽→压入预弯铜管→钎焊密封→表面阳极氧化(膜厚10–20μm)。
3D打印:SLM技术实现复杂流道,但表面粗糙度Ra>15μm需后处理降低流阻。
4.冷板组装
模块化集成:冷板通过快接头(如UQD系列)与分水器(Manifold)插接,减少管路数量50%。
导向定位设计:导向凸起与锁止弹簧补偿公差,确保冷板与芯片表面贴合精度±0.5mm。
维护优化:分水器齿轮齿条机构实现免工具拆装,支持>100次插拔。
5.冷板技术冷却系统
冷板与CDU、泵组、冷却塔构成闭环系统:
一次侧:冷却塔/干冷器将热量排至环境,PUE降至1.05–1.15。
二次侧:CDU动态调节冷却液流量(1–5L/min)与温度(45–60℃),匹配服务器负载。
开发要求
机械要求
1.冷板机械设计
流道设计:微通道宽≤1mm,深宽比≤2:1,压降≤30kPa;蛇形流道温差控制±3℃。
结构强度:爆破压力≥8bar(额定3倍),抗振动(5–500Hz/5Grms)及1.5m跌落冲击。
2.冷板流体接头
快接头通径6–12mm,盲插力≤30N,静态泄漏率<10⁻³ Pa·m³/s,支持万次插拔(如Stäubli CPC系列)。
3.冷板冷却回路集成
支路流阻差异≤10%,集分水器流速≤1.5m/s;软管(卡箍密封)或硬管(应力缓冲设计)连接。
4.冷板外观要求
接触面平面度≤0.05mm,粗糙度Ra≤1.6μm;铜板化学镀镍(5–10μm),铝合金阳极氧化。
热性能需求
散热效率:热阻≤0.05°C/W@1000W/cm²,芯片温差≤5℃。
流阻控制:微通道冷板在1–5L/min流量下压降≤30kPa,避免泵功过载。
可靠性需求
1.静水压力:工作压力0.3–1MPa,氦检漏率≤10⁻³ Pa·m³/s。
2.腐蚀:乙二醇溶液(25±5%)浸泡1000小时,材料失重率≤0.1mg/cm²。
3.动态特性:10万次压力脉动循环(±10%ΔP),结构无疲劳裂纹。
4.温度循环:-40℃↔125℃冷热冲击1000次,密封无失效。
测试方法
1.机械测试
尺寸:三坐标仪测量流道公差±0.1mm,接口螺纹精度符合G1/4标准。
结构:X射线探伤检测焊缝气孔率≤1%,超声波验证壁厚均匀性。
冷板集成:模拟服务器机箱安装,检查盲插接头对位精度(±0.5mm)及管路应力。
外观:目视+显微镜检查表面缺陷,色差仪评估涂层一致性。
2.性能测试
热性能:加热膜模拟1000W/cm²热流密度,红外热像仪监测温度分布,验证ΔT≤5℃。
流体压降:流量计+压力传感器记录ΔP曲线,1–5L/min下压降≤30kPa。
3.可靠性测试
静水压力测试:0.6MPa保压30分钟,压降≤5%。
腐蚀测试:冷却液浸泡+85℃/85%RH湿热老化1000小时,密封圈硬度变化≤15%(ASTM D471)。
动态特性:振动台模拟20–2000Hz/5Grms三轴振动2小时,结构无松动。
温度循环:-40℃↔125℃循环1000次,氦检漏率维持标准。
流阻与清洁度控制
1.流阻控制
优化设计:微通道流道宽深比≤2:1,蛇形流道增设湍流器(压降增幅<10%,换热系数提升30%)。
动态调节:CDU内置变频泵,依据GPU负载动态调节流量(0.5–5L/min),避免低负载泵功浪费。
2.清洁度控制
冷却液过滤:三级精密过滤(50μm→20μm→5μm),防止微通道堵塞。
表面处理:流道内壁电解抛光(Ra≤0.8μm),减少颗粒物吸附;去离子水电导率≤0.1μS/cm。
3.测试标准对比
参数 | 铲齿冷板 | 3D打印冷板 | 行业要求 |
热阻(°C/W) | 0.02–0.04 | 0.015–0.03 | ≤0.05 |
流阻(kPa) | 20–30 | 35–50 | ≤30 |
漏率(Pa·m³/s) | <10⁻³ | <10⁻⁴ | <10⁻³ |
清洁度(μm) | 颗粒≤5 | 颗粒≤2 | 颗粒≤10 |
总结
液冷板技术以 “高导热、零泄漏、智能化” 为核心演进方向:
材料与结构创新:铜质铲齿冷板主导AI服务器(热阻0.02°C/W),3D打印拓扑流道提升效率30%;
可靠性壁垒:双重密封(氟橡胶+电磁锁扣)与10万次插拔寿命,支撑数据中心99.999%可用性;
流阻-热阻平衡:微通道设计结合动态流量控制,实现散热效率与能耗的最优解。
未来趋势:相变材料(如石墨烯)强化导热路径,AI动态温控降低无效能耗15%;冷板技术正驱动数据中心向单机柜200kW+超高密度算力迈进。
· 报名此活动
· 分享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