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波尚未平息,亚马逊又出现新变数!卖家们还未从关税政策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在Prime Day前夕又面临购物车异常、仓库爆满、成本上涨等新挑战,让今年的旺季备战更加艰难。
亚马逊新型恶搞手段曝光。近日,一些卖家爆料称,他们的产品遭到恶搞。店铺后台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库存充足、在售状态、上架时间未变化,但前台页面却奇怪地显示"该商品将在2026年7月9日发布"。这个提示使得原本正常销售的产品突然被标记为"预售",如果消费者看到发货时间延迟至2026年,往往不会下单,从而严重影响卖家的订单转化率和商业信誉。
起初,卖家们以为这是亚马逊系统出错,于是紧急联系平台客服寻求解决方案。然而客服经理却回应称,这并非系统故障,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新型恶搞手段。甚至市场上还有公司明示提供此类服务,显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这一事件揭示出一种前所未见的攻击方式,与传统的恶意竞争手段如抢注域名、版权投诉、跨站点添加敏感词等不同。多位卖家坦言:"从业多年,首次见到这种操作手法,完全突破了常规防御体系。"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新型恶搞隐蔽性极强,破坏性很大,后台数据并未变化,但前台展示已经被悄悄篡改。
有卖家指出,这次事件虽然较为罕见,但从以往经验来看,可能是亚马逊多站点同步机制或Listing编辑权限漏洞造成的,而非黑客入侵或系统故障。建议大家优先检查以下风险点:
1. 小语种站点盲区:特别是墨西哥等尚未全面覆盖品牌透明计划的市场,往往成为恶意操作的温床。
2. 跨站点跟卖隐患:某些跟卖者可能通过非主站点修改商品信息,导致主站显示异常。
3. 编辑权限争夺:VC账号或品牌备案的冲突可能导致Listing控制权旁落。如有被抢占,需主动向该站点客服申诉或发起权限回收。
幸运的是,目前已有部分卖家通过刷新表格的方式恢复了正常展示,虽然成功率并非100%,但操作简单,值得优先尝试。如果刷新表格无效,建议联系亚马逊卖家支持团队反馈问题。
建议卖家们定期检查产品页面的开售时间是否正常显示,在平台尚未发布正式通知或规章调整的情况下,这类"隐性异常"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但会直接影响店铺的转化率和销售表现。因此,应建立日常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此类潜在问题。
与此同时,卖家们还需面对持续上涨的运营成本。亚马逊最近宣布,2025年Prime会员日大促预计将于7月举行(具体日期待官方后续通知)。而备受关注的活动报名费用也从去年的50美元飙升至100美元,涨幅高达100%,这一变动无疑给本就处于压力中的卖家带来了新挑战。
许多卖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平台的规则越来越复杂,从广告、秒杀到物流和Vine,流量获取的付费门槛逐渐上升,如今连大促报名费也在不断上涨,担心未来创建Price Discounts是否也会收费。
有分析指出,报名费上涨加剧了卖家群体的两极分化:中大卖家凭借多SKU优势,通过集中报名以量摊薄成本,将Prime Day视为清库存、冲爆款的良机。尽管费用有所增加,但爆单机会和流量曝光显得更为重要。
而小卖家面临的困境则更为严峻,单品利润微薄、SKU有限的卖家将面临$100报名费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活动带来的销量未必能覆盖折扣和广告支出,部分卖家甚至可能亏本参加。
这种分化反映出平台生态的深层变革,随着流量红利的消退,亚马逊正从"普惠型平台"转向"重资产竞技场",而报名费上涨只是其中一部分。卖家需重新评估,是紧跟变化,还是另寻出路?这场关于生存策略的思考,或许比分参加Prime Day本身更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中国卖家选择退出Prime Day。受到政策影响,一些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本土卖家也在重新评估大促的价值,部分已明确表示将缺席即将到来的Prime Day活动。
这一现象揭示出深层的行业趋势,随着大促红利被平台机制化吸收、流量获取完全货币化,Prime Day正在从"不容错过"的全民狂欢,转变为需要精打细算的策略选择。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经营规模、利润率、库存周转及流量结构,综合评估活动投入的性价比和必要性。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