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电商的激烈竞争中,跟卖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卖家。为了应对这一难题,亚马逊推出了透明计划,作为其力推的 “唯一产品编码防护体系”,通过为每件商品分配独一无二的条形码,从源头上杜绝假冒商品上架,进而阻断跟卖行为。
然而,近期跨境电商圈频频传出透明计划在防跟卖方面效果不佳的消息,这一曾被寄以厚望的防护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
某卖家拥有一款积累了4000+评论的老品链接,为了预防跟卖,他早早注册了亚马逊透明计划,且该计划也已顺利生效。然而在今年4月,卖家所在团队因业务调整打算更换店铺主体,并提交了品牌信息,但审核进度却一直显示“审核中”。在这个关键的过渡期,卖家突然发现该链接被跟卖。
卖家尝试通过品牌举报通道维护自身权益,却发现后台显示自己“非品牌所有者”,品牌举报的按钮全部呈灰色状态,无法操作。无奈之下,卖家只能向服务商求助。尝试了两家服务商后,第一家服务商无果,卖家只好取消订单;第二家虽然暂时清除了跟卖,但很快跟卖者又卷土重来。卖家在再次采取行动时,竟然收到了平台的投诉通知。
客服回复让卖家绝望,称跟卖者提供了有效的透明码,系统已认定其为“正品卖家”,目前无法认定其行为属于侵权。尽管卖家已完成品牌所有者身份认证,但因未进行测试买入取证,导致举报的成功率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事件在跨境电商卖家中引发广泛热议,部分卖家对透明计划的失效感到意外,认为这是防范跟卖的有力武器;而也有卖家直言,如今跟卖手段不断升级,透明码已不再是万能保护。也有卖家提出关键质疑,例如卖家是否真正激活了透明计划,透明码是否曾被共享。
有资深卖家指出,理论上透明计划通过为每个产品分配唯一条形码,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假冒商品上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明显漏洞:
1. 代码泄露风险:第三方若获取了透明码,便可通过自发货模式进行跟卖,避开透明计划的关键验证环节,从而实现违规跟卖。
2. 品牌过渡空档期:当卖家进行店铺换绑、品牌更名等操作时,若亚马逊品牌备案系统信息未能及时更新,跟卖者往往会趁机进行跟卖活动。
3. 技术型挂链手段:部分跟卖者熟悉技术,可以通过修改底层代码实现隐形跟卖,严重损害卖家的利益。
因此,透明计划虽然提高了跟卖的门槛,但并未能提供绝对的防护。在面对这些漏洞,卖家需要更为主动的防护方案。
部分卖家将目光投向了亚马逊的 Project Zero(零容忍计划)。与透明计划相比,Project Zero 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主动防御 + 快速移除”,从根本上阻断跟卖行为,提供更为彻底的防护。
但 Project Zero 的申请条件十分严格,要求卖家必须完成商标合法注册并获得亚马逊品牌备案,近六个月内的侵权报告接受率需≥90%,还需经过亚马逊的综合评估,确保无滥用历史。尽管申请难度极大,但一旦成功,便可实现假冒商品的快速自主处理,缩短维权周期。
为了应对不断升级的跟卖行为,卖家应构建三维防护体系。首先,加强对透明码等关键资料的权限管理,防止代码泄露;其次,拓展多平台业务,降低对亚马逊的过度依赖,选择正规维权服务商进行合作;最后,从长远来看,注重布局商标专利,并通过独立站与私域流量运营,增强品牌保护。
综上所述,跟卖手段的不断升级,迫使卖家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布局。卖家急需建立“平台工具 + 法律保护 + 运营策略”的三维防护体系,使品牌保护融入到全链路运营的每个环节,以适应竞争激烈且变化多端的跨境电商市场。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