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出海叫“请进来网购”。
十年前,博主“大橙子在欧洲”还生活在上海。出于对国外“高级货”的追求,她是当时时髦的“海淘”大军中的一员—娴熟地从国外电商网站购物、邮寄到国内,出国旅游时也会买回一大堆东西,打印机、大牌化妆品、吹风机等。
如今,她已搬到欧洲,在瑞典的一家游戏公司工作。去年618,她通过集运公司,从淘宝、京东等国内电商平台“反向海淘”了羽绒被、羽绒服、拖鞋、一次性手套等众多生活用品,寄到瑞典。
十年间,从“海淘”到“反向海淘”的背后,是中国新消费品牌和优质供给的快速崛起。用大橙子的话说:“国内电商平台能满足我一切购物需求。我现在反而是要把国内的吹风机带到国外去用。你会发现,‘买洋货’已经没有意义了,相比而言,无论产品的性能还是设计,国内的做得都很好。”
“反向海淘”其实并不新鲜,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早就深谙此道,但今年,它着实火了一把,还一度从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群体蔓延至海外当地消费者:4月美国发起关税战后,中国购物软件几乎一夜之间全球霸榜,淘宝一路闯进iOS美区下载榜第二。
国内电商平台也乘势而上。以淘宝为例,其在今年进一步扩展了“全球包邮计划”,近期动作还包括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包邮和本地退货等。
受到关税战的激发,“反向海淘”的热潮勾勒出一幅“全世界都在买中国货”的图景。这种新的购物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痛点。
朱济青去年来到德国拜仁州读硕士,他从国内电商平台买了一整套台式电脑配件,尽管当地市场价格更贵。价格实惠、选择多样,是“反向海淘”主要的驱动力。
在美国生活的Alice则提到,自己“反向海淘”的购物车里一半都是宠物用品,因为在美国购买这些商品价格高昂。她还买过一些通过转运到达自己手里的小玩意。
生活在瑞典的大橙子饱受北欧“美食荒漠”的困扰,只能靠“反向海淘”的小吃来抚慰自己的中国胃。虽然她“反向海淘”的次数不算多,但她了解到很多长期定居在欧洲的华人基本每个月都会从国内“进货”。
集运是一个重要环节,消费者会通过集运公司进行转运,填入集运仓的地址,并由集运公司负责收货、验货、打包和国际物流等环节。相比于直邮,找集运公司的优势在于价格实惠、可多平台购物及丰富的邮寄商品种类。
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消费者,代购平台提供的服务相似,但具有外文页面,并可以用外币支付。代购从业者陆丘表示,很多代购平台简单,只提供商品搜索、运费计算等功能。
虽然“反向海淘”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些便利,但复杂的流程和不便之处也让其难以成为主流购物方式,一直以来其主要受众都集中于海外华人圈。
快速崛起的中跨境电商出口平台,像Temu和SHEIN,正在快速获取海外消费者的市场,让原本只能通过代购方式获得的中国商品更为便捷地直达消费者手中。
对于在美国的Alice而言,转运方式的购物逐渐减少,因其运费高、受到查扣的风险较大,而使用这些平台购物则显得更为放心。
国内平台的加速布局,让限于华人圈的“反向海淘”行业有了破圈的机会。但要真正扩大到更广泛的海外本土消费者,面对的挑战依然艰巨。
未来,国内电商平台的海外拓展应专注于小众市场,聚焦在海外华人圈,以差异化供给为特色,以此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然而,要成功进入主流市场,仍需解决基础设施、商品供给及消费者体验等多方面的问题。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