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哪天,天上就掉下来一笔订单呢?
非活跃客户怎么搞?说实话,我以前连他们是谁都搞不清楚
一般来说客户只分为两种嘛,一种是下单的,一种是潜在的
至于那些不说话、消息不回、不下单的,恕我直言,谁也不愿意跟,对不对?
那时候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找新客户
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开发新客才是王道
每天研究开发信,钻研我和同行的差异,如何为新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但几个月过去,瓶颈到了,有业绩,但业绩难以突破,离公司里的老人还远
老板就问:
“你每天开发了那么多客户,他们都去哪里了?”
我一脸懵,新客户当然会流失啊,没流失的就转化为成交客户了
很有道理对不对?销售漏斗就是这样的
我也这么觉得,直到想通一件事:
为什么要一直跟新加的客户,而不是在WhatsApp里躺了几个月的熟人?
他们不是无效资源,只是暂时沉默。
他们可能是你寄过样的、跟进过的、聊得不错但突然断联的
一句话总结,“看上去在装死,实际上你不联系他,他永远都不会动。”
那我以前怎么跟进的呢?
当然是凭感觉。
哪天心情好了,想到哪个客户就发个问候;
哪天看到什么节日,就群发一条祝福。
你以为客户能感受到你的真诚?
对不起,你不稳定,他也懒得回。
在他眼里你就是个随机捞一杆子的钓鱼佬,你把他当鱼,他也不会把你当作靠谱的合作对象。
怎么办?两个字:
节奏。
先说核心:
客户没动,不代表他没需求。只是时机没到。
我们要做的,不是问下单了吗?而是:
✅ 保持存在感
✅ 建立信任感
✅ 抓住需求爆发的那一刻
这是我自己用过的跟进频率表:
客户类型 跟进频率 年触达次数 年度投入时间
订单客户 每月1次 12次 约60分钟
样单客户 每2月1次 6次 约30分钟
重潜客户 每3月1次 4次 约20分钟
轻潜客户 每4月1次 3次 约15分钟
无潜客户 每6月1次 2次 约10分钟
你可能想问,这样跟进到底图啥?
1. 抢“刚刚好”的时机
客户不会一直记得你,项目启动的时机通常是突然的。
我们就有客户,被我十月例行问候一条邮件,当月就下了800台的订单。
邮件内容?我都忘了,可能就是一句“Hope you enjoy National Day holidays.”
但人家记得你,这就够了。
2. 建立潜意识存在感
客户可能半年没项目,但不代表他们不观察谁还在做事。
哪怕只是一封节日祝福,对方可能心里会想:
“哦,他还在。这小子是做xxxx的,我想起来了。”
3. 帮你清理客户池子
你发了一年,人家死活不理你?
好啊,那我们就降级处理:重潜改轻潜,轻潜变无潜。
不浪费精力,该舍弃的就舍弃。[收起]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