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税调整的消息在跨境圈引发震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加征关税,此消息一出,部分卖家迅速调整备货方案。面对频繁波动的全球贸易政策,跨境行业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已悄然展开。
美国再次加征关税。特朗普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对包括汽车、半导体、药品及木材在内的产品加征关税,尤其是对木材及相关木制产品处以高达25%的关税,预计将在4月初生效。这一政策在跨境电商领域引发了重大影响,例如,从儿童积木到实木地板,整个产业链面临成本重构,木制品卖家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困境。一位专注于庭院家具的亚马逊卖家表示,原本利润率在18%的热销产品,关税实施后将直接降至5%。供需链调整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东南亚等替代生产地因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接收订单转移。同时,一名卖家提到,北美木材产能因关税和反倾销税的叠加已锐减31亿板英尺,现在不仅要抢购原材料,还要重新规划物流路线。
目前,已有超过六成的卖家选择提前备货至海外仓,但大量囤货也造成资金被占用、仓储费用猛增,且面临滞销风险。因此,如何在“稳定发货”和“减少积压”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跨境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球关税波动愈发明显。跨境电商零售规模已突破万亿美元,多国的关税政策逐渐向跨境零售方向倾斜。墨西哥自2025年1月1日起将对电商平台商品征收16%增值税,但卖家通过美墨加自贸协定的海外仓中转可以享受关税豁免。美国在2月份曾宣布对华加征10%关税并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但仅一周后因清关系统压力暂停执行。这波政策的变化使得依赖直邮模式的Temu、Shein等平台成本陡增,部分卖家不得不提价或调整供应链。越南将于2025年7月1日起取消低成本商品的免税政策,但借助马来西亚的海外仓,出口至东盟国家的关税可以降低5-15%。这些政策促使卖家提前备货,加快供应链前移,从而推动跨境企业重塑仓储布局策略。
越来越多的卖家开始建设“海外仓+柔性供应链”的防御体系,对频繁波动的贸易政策形成应对。海外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提前备货至海外仓,卖家可以规避美国的清关关税,单件物流成本降低15%-20%。例如,某家居卖家采用“海外仓一件代发+FBA补货”模式,将仓储费用控制在1.2/立方英尺,远低于FBA的3.8/立方英尺。第二,海外仓支持灵活的库存调拨,核心产品保留30天的安全库存,而长尾商品通过海外仓按需补货,实现旺季时不断货,淡季时快速清库存。第三,海外仓提供本地合规服务,以应对政策风险。面对关税的变动,海外仓已成为跨境卖家面对贸易摩擦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应对政策波动的缓冲区,更是把握海外市场的关键。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