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加征关税后,特朗普政府再次出招,拟对中国船只征收额外费用,这一政策无疑为全球贸易增添了不少变数。
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议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制造船只收取最高达150万美元的费用,作为其对中国对全球造船、海事和物流部门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的调查的一部分。
根据提议,美国拟新增的海运服务收费标准如下:针对中国海运运营商,当中国船舶进入美国港口时,美国提供的国际海运服务有以下两种收费方式:每艘船每次进入美国港口最高可收取100万美元;或按船舶净吨位,每净吨收取1000美元。
针对拥有中国建造船舶船队的海运运营商,根据运营商船队中中国建造船舶的占比收费:单航次收费最高150万美元(占比超50%)、75万美元(25%-50%)或50万美元(0%-25%)。
针对有中国船舶预期订单的海运运营商,若运营商在未来24个月内从中国船厂订购或预期交付的船舶占比达到或超过50%,单航次收费100万美元;25%-50%收费75万美元;0%-25%收费50万美元。此外,若运营商在未来24个月内的总订单中,25%或更多船舶来自中国船厂,每艘船舶每次进入美国港口时,运营商将收取最高100万美元的费用。
使用美国建造船舶的海运服务收费减免:对运营商的海运服务额外收费,如果运营商通过美国建造的船舶提供国际海运服务,每次该船舶进入美国港口时,可退还最高100万美元的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拟议的海运服务费政策目前仍处于提案阶段,尚未进入正式实施程序。但根据Alphaliner最新数据,当前全球十大集装箱航运公司运营船队中,中国建造船舶占比达32%。若该政策最终落地,相关航运公司每艘中国建造船舶进入美国港口时,单次需缴纳不低于50万美元的特别费用。
与此同时,一位物流行业人士指出,“随着物流成本的上涨,查验费也有可能水涨船高,一个柜子的查验费或许从1000美元飙升至5000到6000美元。”从成本传导机制分析,航运企业极可能将新增成本转嫁至客户。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尤其是在已有的关税压力下,运费的上涨可能让他们在价格上举步维艰,特别是那些在价格上本就没有太大浮动空间的卖家,将不得不思考如何调整定价策略,避免过高的运输成本吞噬利润。
这种成本转嫁机制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为规避高额费用,航运公司或被迫调整航线,以减少中国建造船舶的使用频率。而运力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供需失衡,进而推高运费。这一连锁反应不仅波及航运公司本身,甚至可能扩展到全球物流体系,影响商品价格、运输时效,乃至全球贸易的流动性。
早在2024年12月,美国两党共同制定了《美国繁荣与安全造船和港口基础设施法案》,直指中国航运命脉。根据该法案,所有由中国所有或悬挂中国国旗的船只运往美国的进口商品将必须缴纳新的关税,且规定至少10%从中国进口的集装箱货物必须由在美国建造、拥有美国船员并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运输。
行业人士指出,这项法案若推行,将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出口商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现在,相关政策的高压接连不断,叠加市场供需失衡,跨境卖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物流成本危机。
为了在这场可能的贸易变局中守住阵地,已有业内专家提出了几项应对措施:
1、注重供应链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运输方式和单一市场的依赖。
2、建立跨境中转仓,在邻近美国的地区建立新的物流中转枢纽,这能有效降低高额关税的影响,缩短配送时间,提升运输效率。
3、与航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固定的运费协议,锁定未来的运输成本,从而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性。
企业的应变速度将直接决定其生存空间。谁能紧跟形势,谁便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生机;而那些未能及时调整战略的企业,可能逐渐掉队,最终被市场淘汰。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