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能再次提高关税,多家大卖家计划调涨价格!

特朗普政府“先放风、再出招”的戏码又来了!根据报道,北京时间4月7日晚,特朗普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发文,再度抛出关税升级威胁。他表示,若中国不在4月8日之前撤回额外增加的关税,美国将于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50%关税。

这一强硬表态迅速在跨境圈内引发热议。不少卖家直言“似曾相识”——“又是熟悉的时间线,熟悉的威胁式对话风格”。事实上,自3月起,美方对华关税话题已进入高频节奏,从加征34%正式落地到免税政策取消与恢复反复横跳,市场早已感受到特朗普团队操作背后的“谈判语言”意味。

尽管中国商务部已多次回应“奉陪到底”,但截至发稿,特朗普方面依旧未松口,关税风暴下,跨境卖家的“多重考验”正接踵而至...

第一,产品成本端承压,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随着美国针对中国商品关税的一再加码,不少卖家面临着多重税负叠加的局面。自2月4日起,美国政府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并于3月4日将税率翻倍至20%;紧接着,4月9日起,特朗普政府又追加34%关税,使得出口至美国的商品综合税率高达54%。若再叠加拟议中的50%额外关税,累计税率将突破104%,对中国卖家带来极其沉重的成本压力。

第二,市场与品类布局需重新梳理。中转避险的逻辑在本轮关税政策中已难成立。此前的“对等关税”对多个中转国同步加征:越南、泰国的税率分别高达46%、36%,柬埔寨更是高达49%。这意味着,“换产地”并不等于“换出路”,传统的转口贸易模式已难以有效规避税负压力。因而,“去美国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卖家的应对共识。一方面,卖家正加快拓展日韩、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以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在重新审视选品策略,逐步剥离标准化、低利润、高税负类目,如服装、鞋履、家纺等。

受本轮关税政策影响,服装、鞋类、手套、手提包及羊毛、丝绸制品价格预计将上涨10%至20%,且这一趋势或将持续五年甚至更久。同时,中国光伏、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也正面临沉重打击:光伏产品遭遇超过270%的高额关税,几乎宣告对美出口通道被彻底封堵;新能源汽车相关品类,包括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与整车,税率普遍达到50%至100%。中美产业链“脱钩”迹象愈发明显。可以预见,在本轮关税政策的挤压下,“转向多元市场 + 品类结构重塑”正成为多数卖家的双重应变方向。

第三,物流与履约体系成为“硬核”门槛。在加征关税之外,美国还将于5月2日正式取消清关免税政策。这一变动意味着,即便是低于800美元的小额包裹也将全面纳税,直邮成本陡然上升,跨境卖家的履约压力大幅加剧。据分析,此轮关税调整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整体上涨40%。对依赖直邮、以轻小件、高频订单为主的中小卖家而言,物流时效与清关效率将成为决定订单转化与用户体验的关键。在新的政策环境下,谁能拥有更高效、更本地化的履约体系,谁就更有机会在竞争中突围。

第四,品牌化能力决定卖家能否穿越周期。关税上调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快速压缩“低价走量”路径的生存空间。对于依赖铺货、缺乏品牌溢价的卖家而言,流量承压与利润摊薄正同时发生。在政策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已有大量中小卖家陷入“单量下滑+流量乏力”的双重困境。这一困境只会愈发严峻。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具备稳定复购率、清晰价值定位与用户认知的品牌,才有可能在大周期波动中保持生存能力。

面对高税负、市场结构重构、履约链条重压等多重挑战,跨境电商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全方位的“压力测试”。而在政策风暴的核心地带,一些头部大卖率先启动“自救”机制,积极寻求突围之道。已有多家头部跨境大卖就关税影响做出公开回应,密切评估新增税负对运营的具体影响,并着手调整产品结构与供应链布局,以增强应变能力。

在业务模式上,不同产品的税负由客户承担,影响相对可控;但自有品牌业务则需公司自行承担关税,压力更大。预计行业内将普遍启动新一轮提价潮,以对冲政策带来的成本冲击。

跨境电商行业正处于一个深度调整周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卖家若仍沉溺于流量红利与低价策略,注定难以穿越风暴。越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越是对卖家综合实力和应变能力的一场大考。唯有提前修炼“内功”,才能在周期起落中守稳底线、打开上限。毕竟真正的机会,从来不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

发布于:2025-04-08 18:54:45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