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波:中国工厂应对沉默反击,美国消费者慌忙囤货

“今年4月的第一周,日后或许会被视为一个重要临界点,写进历史教材。”Andrew Wu,一位义乌厂二代断言。

“增税34%的时候,家里人还忧心忡忡、绞尽脑汁四处打探,想着如何在合规框架下消化压力;增到125%之后,我们反而麻木,甚至倍感轻松了——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谁还不用些'盘外招'破局呢?”问及应对之策,他坦率地表示。

Andrew家族生意的命运浮沉,是“解放日关税”后全球产业带源头生态的一个缩影。这场始于白宫行政令的剧变,在随后15个昼夜演变成席卷全球的贸易飓风:失控的关税过山车在太平洋两岸反复俯冲,猛烈冲击着原本精密啮合、有序运转的供应链齿轮。

而在海外舆论场中,这场“四月惊奇”也激起了许多人对于“大萧条”卷土重来的不安联想。

耶鲁预算实验室指出,特朗普的“一揽子政策”,已经让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提高至25.3%——这是过去116年来的最高水平,即便他在4月10日做出了对部分国家缓征90天对等关税的妥协也于事无补。

有观察者直言,特朗普正在重蹈覆辙——上一次如此极端的关税调整还得追溯至引爆“大萧条”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当港口堆积的集装箱化身全球商流滞塞的危兆,当征税细则上的数字开始吞噬美国家庭的日常预算,“大萧条”的幽灵似乎正在21世纪的华盛顿悄然复活。

而在不确定性的阴霾笼罩之下,从源头工厂、卖家、物流服务商,到电商平台、连锁商超和本地企业,乃至普通消费者,无不在这场剧变下备受煎熬。

跨境物流之乱:货代两眼一抹黑,中美航线运力运价大跌。“毫无定数。前一天下午,刚开完应对关税变化的内部研讨会,第二天凌晨就传来新消息——特朗普又变卦了!”亚马逊商家黄文铨抱怨道。

“如此高频的政策调整,难以置信。”跨境物流服务商三态速递表示,即便他们已在2月后建立起系统化的预案来应对税改波动,但美国方面如此儿戏的“朝令夕改”也的确令人感到讶异。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摹美国“对等关税”计划,“混乱”二字可能是最佳概括。

自4月2日开始,特朗普在短短9天时间内“三易其策”:对华关税一路飙升,从此前的20%暴涨至125%;与此同时,T86小包关税豁免政策也接连受挫,不仅确定了5月2日的最终废除期限,连带着定额税和从价税标准也翻了四倍。

一位海外仓招商经理为亿邦进行解析:“以成品电车为例,若严格按照这套合规框架计算,各类税费叠加后综合税负将达到150%左右;而税率最高的注射器与针头,税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45%;即便是肥皂盒、餐具、家纺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日用品,也普遍面临超过145%的税负。”

那些天,公司中层开的“紧急会议”一个接一个,同时,客户与合作伙伴的来电也应接不暇。会议室里人员进进出出,有人刚落座参会,又不得不离席到走廊接听电话,整个团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面对仓促上马、空前激进的关税新政,最先感到压力的,莫过于在业务前线迎接政策冲击的物流服务商。“随着正规清关包裹量激增,叠加CBP自身运作问题,我们或将面临一个机能失常、不按套路出牌的CBP,整体呈现‘执法随意、威慑无常’的混乱局面。”

一位华东地区的货代从业者称,过去十天,他们经历了从暂停收货,到抢滩发货,再到4月10日以后,美线单量陡然下降的全过程。

目前,在洋山港和舟山港滞留的集装箱中,那些错过时间节点的货物已陆续启动退关程序。“许多货主都是没赶上就决定干脆不运了;这一边亏舱的船现在基本上也不开了,航班取消是常事。”

数据也显示,4月14日,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为1587.84点,从1月13日的年内高点3210.93点暴跌50.55%。

随着航班资源持续缩减,船舶停靠港口可能会日趋单一化,只在大港卸货,可能导致美东、美西主要枢纽港的拥堵状况进一步加剧。

过去两周,许多美国消费者为规避加税带来的价格上涨,已开始恐慌性囤货。“不少卖日用品的同行,都遭遇过一轮短促的动销增长。”

他说,这种抢购潮主要集中在两类商品:一类是关税直接影响的电子3C产品;另一类则是生活必需品。“部分顾客甚至一次性购买半年用量。”

事实表明,在“解放日增税”政策实施后,涨价潮已席卷多个行业。不仅是科技巨头,甚至一些企业直接陷入了财务危机或生产停摆状态。

面对这一局面,一些商家已经铆足了劲。“作为强供应链玩家,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控制成本。商超渠道门槛高,体系成熟,以往很难打入,但若能借这次市场变局打开突破口,我们完全有信心在高税率环境下保持性价比优势。”

随着线下连锁商超经营压力骤增,一些新的机遇也悄然涌现:那些长期被传统连锁商超拒之门外的企业,或将迎来一个打入本地核心渠道的窗口期。

总结而言,在这一轮关税政策下,虽然市场面临巨大挑战,但也或许为某些企业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会。

发布于:2025-04-17 18:15:30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