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137届广交会盛大开幕。在中美贸易战激烈、外贸承压的背景下,这个“中国第一展”汇聚了众多目光。
这届广交会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4月13日,本届广交会已有21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万名境外采购商完成预注册,其中包括全球零售250强企业68家、世界500强企业20家、综合零售类企业93家、行业类企业162家。截止到4月19日,已有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86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第135届增长20.2%。
广交会开幕前,白云机场口岸入境的外国旅客超过7.3万人次,较第136届广交会增长10%,其中,以商贸、参展为目的入境的外国旅客同比增长23%。
根据实际反馈,广交会期间人流量颇多。然而,为什么有些展位却显得人少,名片收获不多?这涉及两个广交会的事实。
第一个是欧美客户相对较少。参展商共识指出,广交会上,欧美面孔逐渐减少,而亚非拉的客户越来越多。这并非个体偏差,官方统计数据也显示,欧美客户占比逐年下降,而“一带一路”国家的客户不断增长。
截至4月8日,预注册的境外采购商中,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占72%,来自金砖国家的占27.4%,而欧美国家的占比仅为10.52%。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把握“一带一路”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个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现实。在广交会,有的行业需求旺盛,有的则面临困境。一些官媒报道指出,主打配送机器人的苏州穿山甲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开展首日即斩获20多个合同,订单金额近百万美元;齐星公司展示的新研发的纯电动新能源轻卡汽车,现场与约80多家新客户洽谈并初步达成约600万美元的意向订单。
而在人工智能、创新产品等领域,客户较多;相对而言,传统的照明、五金、机械等行业,客户则显得较少。传统产品同质化严重,容易被客户进行横向比较。
最后,一些采购商对广交会的评价如下:“我觉得这太令人惊叹了。我甚至在想,我在这里待4天是否能够逛完所有东西。”另外一位表示:“你想采购任何东西,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且价格非常便宜。”
广交会每次都有许多新进展和新事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涌现,令人感到非常惊喜。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