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关税战以来,"低申报"一词变得异常敏感。往昔,一些卖家为了维持利润,长期在清关时填报低于实际货值的金额。虽然过去几年并未受到影响,然而,在特朗普上台后,政策开始收紧,严查低申报货物,同时实施自三年前开始的税务稽查,令众多卖家始料未及。
根据了解,某跨境卖家为降低运营成本,连续三年通过整柜清关时故意压低货物申报价值,意图通过“低申报”来减少关税支出。然而,自2025年起,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全面加强了贸易合规监管,该卖家的异常申报记录已被系统自动筛查触发预警。经过CBP对物流数据与市场价格的对比,确认其申报金额与实际货值存在显著差异,随即启动了追溯审计程序。
目前,这位卖家已接到CBP的正式通知,需补缴近三年累计200万美元的关税差额,几乎相当于其全年净利润。如果按照要求全额补缴,将直接侵蚀其所有经营利润。面对巨额补税压力,卖家考虑将库存转移至其他店铺继续销售,但有以下几方面的顾虑:
1. 品牌关联风险:CBP可能会因税务违规追溯封禁其关联店铺。
2. 账户强制关停:未履行补税义务是否必然导致原店铺冻结,甚至资金扣留。
3. 清关黑名单:若被判定恶意逃税,是否会影响企业信用,进而导致后续物流清关受阻。
目前,该卖家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200万美元的补税,更是一场关乎商业生死存亡的危机。若全额补缴,意味着将吞噬整整一年的净利润,而如果选择逃避——比如转移库存、更换店铺,则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连锁打击。此事引发跨境圈内广泛讨论:
“补是肯定不会补的,就是看用其他店铺去卖原链接是否能继续操作。”
“换号,补了200W也不知道何时能赚回来,不如重新开始。”
“现在不是跑路的时候,弃店暂时逃了,但将来还要面对其他问题。”
众所周知,逃避补税风险极高,可能会影响品牌、店铺、法人入境及账户使用资格,甚至导致账号被冻结。将库存转移至关联店铺也可能触发连坐机制,特别是品牌、货号、IP地址及收款信息等可能具有的关联。而且,一旦CBP认定其为系统性逃税,账户封禁及历史交易追溯将成为现实时刻。
现有情况下,一些卖家建议可以暂且冷静梳理实际涉案货物数量及真实应缴税额,不要仅仅关注CBP邮件中的高数字。许多票据实际上可以进行协商。
1. 寻找可靠的美国本地关务律师,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律师可以帮助详细核算哪些票据实属问题,哪些可以解释清楚,同时准备好证据材料,不要试图隐瞒。
2. 积极配合CBP,但无需一味答应,具体金额及流程都可协商,争取分期或减免部分金额,最重要的是将库存、资金及其他法人资源进行隔离,以避免全面受损。
3. 如果实在无法周转,需明确底线,在必要情况下保障能够继续运营,而不要把所有东西都搭进去。
其实,这次事件并非个例。自特朗普上任后,有关“美线查验率飙升至70%”的讨论在跨境圈内持续发酵。在当前美方对“灰色清关”的打击进入高压阶段后,企业不仅需补缴税款,还可能面临进口资质审查、账户冻结甚至刑事调查等连锁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通过亚马逊AGL还是第三方货代发货,清关透明度已显而易见。填写的申报金额终将同步至海关数据库,低申报行为会留下可追溯的数据痕迹。这一变化标志着行业生态的根本性转变:低申报等“灰区操作”不再是行业潜规则,而是海关的重点打击对象。面对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过往的侥幸心理终将被政策红线清算。
因此,在严峻的海关监管环境下,建议大家务必严格遵循真实申报原则,确保申报价值与产品实际成本相匹配,同时可通过实施多平台、多站点、多店铺的战略布局,为可能发生的风险留好退路。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