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防跟卖失灵?透明计划也难挡“钻空子”在跨境电商领域,跟卖现象愈演愈烈,平台规则日趋严苛,跨境卖家下半年的容错空间正急剧压缩。即便提前布局防跟卖策略,仍可能被对手“钻空子”,让卖家防不胜防。
近日,一位卖家在社群爆料,其接手的一条2021年上架的老链接,拥有4000多条评论且早已加入透明计划,却在店铺更换、品牌身份尚未更新的过渡期,意外遭到跟卖。由于当时缺乏品牌身份无法直接举报,卖家只能求助服务商。但首位服务商尝试一周无果取消订单,第二位服务商虽暂时赶走跟卖者,端午节前后链接又被挂上。更糟糕的是,卖家在第二轮清除中竟收到平台投诉通知。
经询问平台工作人员,得到回复称“对方提供了有效透明码,被系统认定为正品卖家”。卖家坚称内部从未泄露透明码,是否因前任运营疏漏流出也难以查证。目前卖家虽已获得品牌所有者身份,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通过后台商标侵权通道举报能否成功?未进行test buy的情况下,举报是否可行?
这起事件严重打乱卖家运营节奏。该链接原本为旺季储备大量库存,跟卖导致销量骤降,卖家被迫降价清货,后续价格也难以回升。这事在卖家社群引发热议,有人对透明计划失效感到意外,也有人表示见怪不怪,直言“跟卖者不按套路出牌”。还有卖家提出关键质疑,如透明计划是否激活、透明码是否曾共享给经销商等。
资深卖家指出,透明计划并非万无一失,仅提高了跟卖门槛,实际操作中仍存漏洞。例如串码泄露后用FBM跟卖、品牌换名时OPR未及时更新,以及技术型挂链跟卖等。此前就有月销超2000单的高压清洗机链接,因反复被跟卖,卖家疑似采取“自毁页面”的极端反击手段。
在平台规则与系统逻辑愈发复杂的当下,防跟卖手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实现稳定运营,已成为跨境卖家亟待破解的新挑战。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