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的关税政策不断加码,特别是在“对等关税”框架下,中国服装出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数据显示美国的服装进口不仅没有显著下降,反而在持续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4月,美国服装类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飙升至20.2%,较2024年同期上涨近6.4个百分点,创下数十年来的新高。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一轮大幅加税的背景下,美国服装进口额同比增长了10.7%。与此同时,进口商所承担的总体关税总额激增了26.9%。这表明,美国企业并未因此削减采购规模,而是在承受更高税负的同时,继续维持甚至增加对外采购的力度。
在中美贸易的背景下,2025年4月,美国自中国进口服装的平均关税税率已达55.0%,远高于3月的37.0%和1月的22.1%。在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下,部分中国服装的理论税率应高达125%,但实际征收的税率远低于政策上限。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政策中设定了“过渡条款”:凡是在2025年4月5日前已装船的货物,均可豁免新一轮的高关税。这一条款在很大程度上为中方供应商争取了时间,也成为短期内中国出口仍能保持增长的关键缓冲。
尽管高关税给进口商带来了压力,但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并未进行大规模采购地迁移,中国依然是其服装供应链中的核心国家。这其中有两种产品对中国产能的深度依赖。
首先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例如毛衣和针织衫,这些品类在东南亚或中美洲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替代产能,因此美国买家依然主要依赖中国工厂,难以快速“脱钩”。
其次是基础性产品,如袜子、T恤,尽管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从性价比、交货期的稳定性和产能响应速度来看,中国仍具显著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然而,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区域之间的复杂分化效应。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进口关税有所上调,但幅度较为温和,4月的平均关税为15.2%。同样由于装船时间的豁免,未遭到剧烈冲击。
而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区的国家则遭遇了“近岸供应误伤”,由于运输周期较短,许多货物未能在豁免截止日期前发出,导致本应免税的货物最终被征收高达6.7%的关税。
展望未来,成本博弈下的新均衡正在酝酿。从短期来看,美国进口商将更精细地安排发货时点,以规避关税高峰,提升操作灵活性。从中长期来看,若关税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美国企业将逐步优化全球采购布局,但这一过程将是结构性且渐进的。
技术性服饰对中国的依赖仍将持续,而基础品类可能逐渐分流至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同时,供应链的韧性与税收成本将成为采购战略的新核心变量。
虽然高关税政策在数字上提高了贸易门槛,但实际的供应链迁移并非一蹴而就。针对中国制造而言,未来在“品质、效率和成本控制”之间如何保持比较优势,可能在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新一轮重构中继续占据战略位置。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