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平台的税务“真空地带”正在被填补。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的公告,首次明确规定:无论平台设在境内还是境外,只要为中国卖家提供服务或向中国用户开展交易,都需依法报送涉税信息。
这意味着,包括亚马逊、eBay、速卖通、Temu、TikTok Shop 等主流跨境平台,任何存在中国卖家账户或专为中国用户提供交易服务的情况,都将纳入此次涉税信息报送的范围。
在报送义务方面,公告划分了明确的责任链条:境内平台需由持有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负责报送,若没有许可证,则由完成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的企业承担责任;境外平台在中国设有运营主体的,需由该运营实体或提供相关服务的本地公司负责申报。
尽管亚马逊早在2019年退出了中国零售业务,但在境内仍持有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主体为“亚马逊卓越有限公司”。实际的申报责任可能由“亚马逊(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承担。
Temu、TikTok Shop、速卖通等中资背景平台在境内有持证主体,因此申报责任由本地公司承担。若境外平台未设立境内主体,则必须指定境内代理人履行报送义务。
如日本乐天、德国OTTO、俄罗斯Ozon等平台在中国设有招商团队,相关公司需承担报送义务。这一划分方式将责任直接落到执行主体上,只要承接中国卖家的交易业务,无论平台位于何处,都需履行相应义务,消除了灰色操作空间。
公告还明确,平台需定期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身份信息和收入信息,包括卖家名称、纳税人识别号、证件类型与号码、店铺ID、销售总额、退款金额等。这些数据将按季度报送,以建立持续监管的闭环,首次数据报送时间为2025年10月,基本信息备案需于2025年7月前完成。
这对跨境卖家而言,是一次合规的“硬着陆”。以往,由于平台与税务系统未打通,部分卖家的身份与收入长期处于监管盲区。现如今,平台必须定期报送数据,卖家的经营状况将被全面纳入视野,过去隐藏的空间正在被压缩。
尽管一些卖家仍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平台能“兜住”,或数据不会真正落地,但现实是,平台本身也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若平台不报、瞒报或拒报涉税信息,将面临最高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者还将被责任停业整顿。
因此,平台开始“交账”已是板上钉钉,卖家也难再置身事外,合规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由于监管的压力,平台自身的运营机制也在微调。
有卖家反馈,亚马逊将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下线买家评论系统。卖家在后台点击“买家评论”页面时,会收到相关提示,建议在弃用日期之前尽早过渡至新系统,以确保不影响对商品评论的访问。
这一消息立即引发卖家圈内热议。过去,卖家可以通过该功能查看产品评论并联系买家,及时进行售后维护。如今,功能将被弃用,卖家担心在遇到差评时难以及时介入,增大了联系的难度。
如果替代系统无法实现订单同步,原本依赖的售后流程也将受到影响,处理效率可能会降低。虽然“联系买家”功能的回复率有限,但它为卖家提供了明确的介入通道,因此很多卖家表示会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尽量维护好产品链接,做好预防与善后。
对于“买家之声”的替代方案,卖家的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该系统反馈频率低、界面不够直观,可能会影响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有人认为这是平台推进的一场系统整合升级,未来可能开放更多筛选与标签功能,实现更智能的客户反馈管理。
不过,截至目前,平台尚未公布“买家之声”的详细替代逻辑与功能说明。显然,作为卖家日常运营中高度依赖的模块之一,此次评论系统的调整将对后续的节奏与策略部署产生影响。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