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合规收紧,跨境卖家迎最严监管年。2025年亚马逊Prime Day的热度尚未消散,一场全球性的合规风暴已悄然来袭。欧洲站因英国NCA联合行动引发的“扫号潮”尚未平息,美国站紧随其后,对停产商品进行大规模清查。在双重监管的压力下,跨境电商卖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挑战。从账户验证到商品准入,亚马逊的监管范围正从“卖家身份审核”向“全链路合规管控”延伸,行业洗牌的信号已经出现。
在欧洲站,自今年5月以来,亚马逊的虚拟视频验证经历了六轮密集的扫号,而7月由英国NCA所引发的清查,其规模和力度更是前所未有。根据官方公告,过去一年间针对高风险注册地展开了专项调查,共查封了1.15万家涉嫌欺诈和洗钱的空壳公司,其中伦敦某单一地址竟注册有4000-5000家企业,大多数与跨境电商供应链存在关联。
这次扫号行动中,许多卖家收到了亚马逊的邮件通知,称其违反了《亚马逊服务商业解决方案协议》第3条,必须通过虚拟视频验证账户信息与库存的真实性,否则将被冻结资金并停用店铺。更为警惕的是,“mufus关联”问题,亚马逊通过检测第三方地址(例如海外仓、退货地址)来判定账号的关联,尽管其他信息没有交集,只要共享地址即可被视为违规。
业内人士指出,三类行为最易引发合规风险:一是使用未经授权的海外住宅地址(如中国卖家将美国居民地址设为退货地址,投诉率极高);二是注册信息与运营地址不一致;三是VAT税务地址与实际运营地址不符。
相比于欧洲站专注于“卖家身份合规”,美国站的整治更加注重“商品有效性”。近期,许多卖家反馈称,其店铺内的乐高、索尼、罗技等品牌的停产商品链接被悄然移除,亚马逊给出的理由是:“所售商品不是品牌当前在售的有效产品”。根据亚马逊ASIN创建政策的最新逻辑,非品牌方卖家如果为停产商品创建新ASIN或继续销售,将会面临链接限制。这一政策对依赖长尾库存的玩具和电子类目卖家带来了显著冲击。有卖家无奈表示,一款已销售三年的乐高老款积木,上周突然被下架,库存积压导致直接损失超过10万美元。
此次双平台的合规行动释放出明确信号:亚马逊正在从“卖家资质审核”转向“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欧洲站通过NCA数据共享加强企业背景调查,美国站则通过品牌在售状态检查商品的有效性,两者共同指向“真实经营、合规销售”的核心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卖家在选品时不仅要考虑市场需求,还需预判商品的“平台合规生命周期”,如停产、品牌授权到期、供应链变更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账号安全隐患。
为了应对当前的监管高压,跨境卖家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进行地址信息自查,确保欧洲站退货地址、公司注册地址及VAT地址一致,避免使用第三方共享地址;其次,梳理商品链路,优先下架品牌已公告停产的商品,选择品牌持续生产的常规款;最后,备齐资质文件,提前准备营业执照、采购发票、品牌授权书等合规材料,确保在视频验证时可及时调取。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2025年可能会成为亚马逊的“合规元年”,平台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数据协同能力将持续增强,过去的“灰色操作”空间将被彻底压缩。对于跨境卖家而言,只有将合规内化为运营的核心,才能在这场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