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0日,据白宫官网最新公告,美方将对中国加征的“84%”关税修改为“125%”。加上之前的”芬太尼“关税,美国对华关税已达到145%。
此外,美国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价值800美元以下包裹,征收其货值的120%(原为90%)或每件100美元(原为75美元)的关税。自2025年6月1日起,该标准将进一步上调至每件200美元(原为150美元)。
取消T86清关已给依赖小包直邮的跨境卖家造成重大打击,后续多重加税更是直接冲击中企对美出口。
美国作为中企出海的主要市场,高关税让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不再,众多卖家被迫寻求替代性贸易路径。在此背景下,转口贸易作为规避关税壁垒的重要手段,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转口贸易是指企业将商品先出口至第三国,再出口到目的国,利用第三国的低关税优势规避目的国高关税的贸易方式。
以中美为例,中国企业先将货物出口至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等国(美国对其关税较低或有贸易优惠政策),在当地进行中转贸易或贴标、组装升级后,再出口至美国,以第三国原产国身份避开美国高额关税。
转口贸易通过利用第三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和特殊贸易地位,能够有效降低关税成本。尽管增加了中转物流成本,但与高额关税相比,整体利润反而更可观。
此外,转口贸易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渠道,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特别是一些受美国关税影响严重的企业,通过转口贸易能够继续进入美国市场,避免市场份额大幅流失。
然而,美国关税政策的“外溢效应”正在冲击转口贸易链条。美国于4月2日公布的”对等关税“政策中,对柬埔寨征收49%的关税,对越南征收46%,试图借此扭转贸易逆差,并打击中国转口贸易。
这些国家作为中国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站,关键零部件、半成品都依赖中国供应,加工后出口美国。随着美国对转口国关税的加征以及转口过程中各项成本的增加,转口贸易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虽然美方后续宣布暂停”对等关税“90天,对东南亚等国的税率保持在10%,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转口贸易的影响依旧很大,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
4月9日,美国白宫更新行政令,对货物承运人通过加拿大或墨西哥港口将货物经陆地边境运往美国,以规避对进口货物征收的港口维护费的行为做出制裁,严查经加拿大、墨西哥转运的货物。
后续所有通过船舶运输的外国原产货物,都需要在美国入境口岸接受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的入境检查,并由CBP评估适用的关税、利息及其他费用,另外加收10%的服务费,以补偿CBP的额外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关税的评估标准为:只要运往美国的货物在抵达陆路过境国家/地区时的状态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而这个评估标准是由CBP自行决定的。
此外,美国对不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未来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转口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与难度或再度提高。
综合来看,转口贸易是企业应对高关税的“短期突围工具”,而非长期解决方案。它能帮助企业在高关税冲击下提供缓冲,但其局限性决定了企业不能过度依赖。
从长远角度出发,多元化市场布局、供应链本地化、产品高端化才是应对贸易壁垒的根本路径。
企业可根据自身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转口国,如电子产品可选择马来西亚,其电子制造业发达、供应链体系完善;农产品可选择泰国,其农业资源丰富、贸易政策开放;注重金融服务和港口高效运作的企业可选择新加坡。
企业应选择信誉良好的物流公司和货代,在转口国清关和重新报关时,提交真实有效的文件,确保文件能证明货物在转口国进行了实质性加工处理,符合美国原产地要求。
建议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或深耕欧洲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大力拓展高货值产品线,积极进军线下渠道,推出高附加值产品,多管齐下优化利润结构,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企业可在柬埔寨、墨西哥等低关税地区,借助本地企业资源和网络建立本土化供应链,利用当地的关税优惠政策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本地化生产和出口,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韧性。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中国企业需要灵活运用转口贸易等策略,同时做好多元化市场布局和长期战略规划,才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