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跨境电商圈频频曝出某项防跟卖计划失败的情况!在实操中存在致命防护短板——看似严密却因代码泄露、流程空档等问题沦为跟卖温床。
据悉,某卖家有一款4000+评论的老品链接,为预防跟卖早早就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在品牌过渡期却被持有有效代码的跟卖者合规上架。
产品加入该计划后,仍被跟卖。近日,有一位卖家在论坛上爆料称自己接手了一款已有21年历史的产品链接,该链接已积累4000+评论,并在注册相关计划并生效后进行管理。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4月,团队打算更换店铺主体运营,品牌信息提交后一直处于“审核中”状态。在这个空窗期,4月18号该卖家突然发现链接被跟卖了,想通过品牌举报通道进行处理,却发现后台显示无权操作。
无奈之下,该卖家只能求助于服务商,第一家尝试一周无果取消订单,第二家虽然暂时清除了跟卖,但很快跟卖者又卷土重来,甚至在卖家进行二次操作时收到了平台投诉通知。
更让卖家崩溃的是客服称,跟卖者提供了有效的透明码,系统认定其为“正品卖家”,目前无法判定为侵权。
随后卖家联系了相关计划的工作人员,对方解释说:二维码仅品牌权力所有者及授权用户可以申请。若对方发货仍无法提供有效代码,链接会被下架。
但该卖家坚称自己从未泄露代码,推测可能是前运营人员所为,为方便第三方铺货违规共享了透明码。
目前虽然已完成品牌身份认证,可以通过后台发起侵权举报,但因未进行取证,举报成功率存疑。
该事件在卖家中引发热议,部分卖家对该计划失效表示意外,也有卖家质疑“是否真正激活计划”、“透明码是否曾共享给他人”。
同时,有资深卖家指出,虽然该计划通过为每个产品分配唯一条形码,理论上可阻断假冒商品上架,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漏洞——
代码泄露风险:若第三方获取透明码,可通过自发货模式跟卖,规避平台的验证;品牌过渡期间,若信息未及时更新,跟卖者可趁机插入链接;技术型手段:部分跟卖者利用系统漏洞,通过修改底层代码实现跟卖,绕开验证。
也就是说,该计划的本质是提高跟卖门槛,而非绝对防护!面对这种局限,部分卖家将目光投向另一项计划,它能100%杜绝跟卖,但严苛的申请条件将多数中小卖家拒之门外。
与前者的差异在于,这项计划实现了“主动防御 + 快速移除”,而前者虽普及度高,但更依赖卖家对代码的严格管控。
尽管申请难度大,但成功后可实现假冒商品的快速处理,大幅缩短维权周期。
显然,现在的跟卖手段层出不穷,平台的机制也并不能完全保障,卖家们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除了利用平台工具,卖家还需跳出单一防护思维:1. 品牌保护精细化操作,管控代码权限,提前备案;2. 多维度风险分散,拓展多平台业务,优化库存管理;3. 长期构建品牌壁垒,布局商标专利矩阵,强化防伪设计。
可以看出,跟卖手段的升级促使卖家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布局,需建立多维防护体系,唯有将品牌保护融入全链路运营,才能立足于市场!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