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印象中,剃须刀被视为一种高度标准化、品牌结构稳定的成熟产品。然而近几年,一家中国品牌Yoose有色通过一款迷你剃须刀打破了这一规则。
该品牌并非依靠技术优势,而是将设计作为核心驱动力,全面重塑了男性个人护理市场的视觉语言、材质、场景、文化和品牌调性。过去5年,这一由30岁设计师所创立的新兴品牌实现了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并成功进入全球超过6000家零售店,在亚马逊的北美和欧洲市场上也屡次跻身热销榜前列,成为中国品牌“以设计国际化”的标志性案例。
首先,差异化切入点是Yoose的成功之一,他们将剃须刀从“工具”重新定义为“潮品”。Yoose的母公司是知名工业设计机构XIVO DESIGN,曾参与过Ulike脱毛仪、猫王音箱等热门产品的设计,具备深厚的设计转化能力。
2019年,创始人经超从设计师转型为创业者,将团队多年的美学与工程经验投入到剃须刀市场,希望通过设计在这个高度垄断的领域开辟新的思路。
Yoose的核心创新在于将“功能导向”转变为“生活方式导向”。在设计方面,他们首先在电动剃须刀中使用全金属机身,配合跑车级的烤漆工艺,彻底淘汰了传统的“塑料感”。其极简且精致的视觉设计结合机械美感,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使其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其次,Yoose推出的“Mini便携剃须刀”体积仅为耳机盒大小,易于携带,适合短途旅行、办公室使用或健身后的整理,满足Z世代男性对轻便护肤的需求,创造了一个新的“便携剃须刀”品类,而非直接竞争于飞利浦和松下。
团队还认识到年轻消费者的心理,他们认为功能不是唯一,设计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Yoose放弃了传统的“功能参数”导向,转而强调“设计+感受”的叙事。通过简约的外观、舒适的手感和静音马达,他们将剃须变成了一种享受的体验。
其次,Yoose巧妙地将剃须刀打造成能讲故事的“礼物”。他们在情人节、七夕和圣诞节等节日推出艺术家联名礼盒,将产品与情感和仪式感结合。数据显示,这类礼品中,女性消费者占比高达80%,成功转变了剃须刀的使用形象,从单一的男性工具变为具有情感价值的商品,拓宽了消费市场。
Yoose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也相当出色,所有产品都强调“高颜值+强辨识度”,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介中容易获得关注。许多用户在收到产品后会主动分享体验,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推荐意愿。
此外,Yoose围绕“文化符号”进行产品命名和视觉设计,通过“银河灰”“火星红”等命名,配合科技元素,营造出未来感。这一叙述不仅提升了品牌的调性,还增强了用户的心理认同感。
Yoose的国际化战略非常明确,从众筹验证产品到在亚马逊等平台铺设渠道,逐步建立起品牌的护城河。在早期,他们通过Kickstarter进行众筹,针对欧美市场的简约生活群体获得了口碑,完成了产品的市场验证。
在销售渠道上,Yoose制定了双引擎战略,主攻亚马逊并拓展到独立站。通过限量联名、会员制度等方式,构建品牌的高价值认知,吸引了消费者不仅因为功能而购买,更因品牌理念而下单。
截至2024年底,Yoose已进入6000多家线下零售场所,着重强化设计感与礼品属性,提升全球曝光度。它不再作为剃须刀单一陈列,而是以“设计电子品”的形象展示,提升品牌知名度。
Yoose的成功表明,品牌的力量不仅在于数字销量,更在于“设计驱动+情感价值+全球路径”的消费模式。对于其他希望拓展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值得借鉴的要素包括差异化选择产品、重视产品自带的品牌力,以及采取循序渐进的出海策略。当下的Yoose不仅是一个产品品牌,更是连接设计、美学、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新兴消费品牌,展示了中国设计的潜力。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