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关税政策仍旧高悬在跨境卖家头上。7月14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威胁说,如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继续与俄罗斯进行能源贸易,将面临高达500%的关税。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非法单边制裁,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据了解,以前中美两国关于对等关税的暂缓期即将结束,如果双方未能在期限内达成新共识,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关税将在8月中旬自动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众多跨境卖家开始转向欧洲市场。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预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的外贸整体将下降,而对非美地区的外贸将有所上升。欧洲成为中国外贸及产业链创新的一个亮点:欧盟在中国外贸总值中占12.9%,同比增长3.5%,日均进出口超过150亿元。
然而,这种看似乐观的趋势下潜藏着物流审查的问题。近日,有业内人士透露,某知名清关公司发布了通知,表示即日起将无法处理任何抵达荷兰的货物,直到另行通知。通知中解释原因:欧盟海关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滥用及舱单数据的不准确性加强了监管,荷兰的所有海关经纪人已被正式要求暂停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此外,海关当局已对持有AEO牌照的运营商进行了全面审计,相关的货物被标记为不合规,导致其在荷兰的清关操作全面中断。
另有传言指出,除了上述清关行,其他部分清关公司也收到了暂停处理来自中国货物的相关通知,进而暂停了“灰清”业务。这背后反映出欧洲海关监管政策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收紧。
不久前,欧盟海关曝光了最大规模的逃税案。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欧盟海关查获了480个来自中国的集装箱,扣押了7133辆电动自行车和3696辆电动滑板车,并缴获580万欧元现金。调查显示,这些进口货物通过犯罪团伙利用免税机制,将货物“销售”给虚构的欧盟买家,从而逃避关税和增值税,最终黑市出售。损失金额估计高达7亿欧元。
业内人士指出,这次打击的目标明确是长期存在的“灰清”模式。“灰清”模式是指通过非正式或半合法方式进行货物清关,以简化流程并规避部分关税和费用。虽然这一模式能够降低物流成本,但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旦被追缴税款,清关行会要求货代补税,货代往往难以承担这些费用,最终可能导致货主面临巨额税费或货物被扣留的境地。
最近,比利时、波兰等地也面临类似的清关困境,部分清关行因通知被暂停了递延清关资格,导致集装箱堆积在港口。波兰还宣布恢复临时边境检查,进一步导致货物延误。部分卖家在社交平台上反映了欧洲清关效率低下的情况,清关时间往往延误一到两周,严重影响备货节奏。
有分析认为,希腊港口的逃税案是欧洲海关收紧审核的一个导火索,目前针对的主要是敏感货物。而其他行业人士则认为这标志着“灰清”时代的结束,正规、合规的清关模式将逐渐取代“灰清”模式。
虽然尚不确定哪种观点更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欧洲清关形势严峻,卖家在选择物流公司时需更加谨慎,应该选择合规、正规且具备抗风险能力的合作伙伴,以避免受近期海关查验风波的影响。
大家近期是否也遇到过欧洲清关延误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进行交流和讨论。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