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M 翻了一倍,这样下去准备卷铺盖了。”
7 月堪称海外投放的“烧钱月”。从亚马逊的促销活动到 TikTok Shop 美区促销,整个流量市场都围绕着这些大促活动进行。
结果呢?无论是卖货的,还是身处其他市场,CPM 都在不断上涨。尽管促销节点陆续结束,流量热度降低,但投放成本却并未回落。预算调整、素材变更以及平台节奏的把控等问题重新摆上桌面。
我们分析了6月以来的广告投放数据,对比了电商与非电商行业的变化趋势。直观结果显示,广告总量有所下降,新素材更新减少,头部站点的投放量也在收缩。
在回归常规投放前,策略逻辑亟需重新梳理。从素材量级来看,广告主们正在迅速减缓投放节奏。根据数据显示,7 月上旬,主要投放渠道的广告素材达到峰值的1060万条,而到 7 月下旬,该数字降至666万,环比下滑超过33%。
与此同步下滑的,还有新素材的比例。旺季高峰时,新上线广告素材占比达到32%,而最近一周已降至10%的低谷。
大促周期的延长是关键因素之一。今年亚马逊的促销首次从48小时延长至4天,TikTok、TEMU、SHEIN等平台的促销期依然较长。
为了适应这样的长周期促销,商家普遍采用阶段式投放,包括前期预热、活动主推及最后冲刺。在大促结束后,这类节点型素材会集中撤下。
平台间的差异同样显著。在大促期间,TikTok的新广告素材占比接近30%,直到7月下旬降至17.5%。其信息流节奏快,创意生命周期短,广告主被迫高频更新素材,用户也深度依赖这一机制。
相比之下,Meta与Google的节奏相对稳定。一部分独立站选择直接降低投放频次以稳定预算,而另一部分则通过推进中后链路广告来提升效果。
在大促期间,电商站点,尤其是DTC品牌的投放量较大。根据数据分析,投放量排名前五的品类是美妆个护、服装、保健、珠宝及衍生品、食品饮料。
美妆个护与服装因其适中的客单价和强烈的促销转化,在市场上常年领先。过去几个季度,保健和珠宝品类的投放持续增长,主要因其高毛利、需求清晰及内容适配性强。
当前,这两个类目的广告投放量已跃居头部,例如某些保健品牌已形成固定的投放策略和内容模板,投放密度高、素材迭代快。
市场的验证与模式的可模仿也让用户的接受速度变快,素材的疲惫周期缩短,品牌需要更强的差异化才能突围。
此前,食品饮料的投放量并不显著,主要因其保质期短、SKU分散及物流时效要求高,使得DTC食品难以实现规模化。但此次投放量确实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海外本地电商能力的提升有关。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点是返校季。在美欧,返校季通常从7月底开始,持续至9月初,广告投放需提前2-3周启动,覆盖书包、服饰、文具及电子产品等需求。
在高成本及低转化的时期,如何进行调整以避免亏损、减少试错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优先把控投放节奏。在促销结束后,投放的节奏应由内容驱动,而非预算惯性控制。没有明确促销节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控频,让投放逐步回归常规强度。
第二,调整投放重心。阶段性素材撤下后,需要重新组织目标人群与素材,探讨哪些人群值得复投、哪些内容依然有效。集中预算在冷启动期的余热上比盲目扩展新客户更具性价比。
第三,适应各平台的节奏。TikTok的转化窗口与素材消耗速度较快,适当低预算进行内容测试;Meta的竞争趋于缓和,逐步恢复品牌曝光更为适宜,而Google搜索需求整体走低,短期更适合防守型投放以稳定基本盘。
现在竞争的关键不是投放力度,而是资源的分配与投放效率。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