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食品、医药等能够直接影响公众健康的产品一直受到严格监管,发现不合格或造成民众身体损害的案例时,相关当局会采取强硬措施。
最近,马来西亚一名10岁男孩因食用“眼球形”软糖窒息而去世。此事件之后,马来西亚卫生部要求电商平台停止对这种危险软糖的宣传与销售,线下实体店也需没收该产品。
这类高强度的反应并非个别事件,近期东南亚多国频繁对不达标、含违禁成分的线上产品展开严厉打击。
合规申报已成为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熟悉东南亚市场规则的卖家都明白,产品上架前需在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注册和申报,获得合法资质文件,尤其是医药等特殊类商品往往需更高的合规标准。
例如,在马来西亚,该国医疗器械管理局对平台售卖的医疗器械展开检测,发现多达17个品牌的设备不符合安全和性能标准。管理局总执行长表示,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将造成严重健康影响,包括治疗错误及并发症风险。
根据当地法律,所有在马来西亚生产、进口或经销的医疗器械必须接受注册,生产机构也需持有相关许可证。一旦抽查发现问题,相关部门会迅速暂停或撤销不达标企业的许可证和注册证书。
定期抽检是维护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哪怕成功在各个平台上架,仍有可能在未来的“钓鱼执法”中被查处。近期,越南卫生部要求召回并销毁一批次不符合标准的化妆品,这些产品的成分未在标签上申报,违反了相关法律。
在东南亚,化妆品成分受到严格管控,因其可能含有治疗、缓解等功能性暗示,受到了医药产品同样的重点关注。
近期,菲律宾有毒物质监督机构敦促在线卖家删除含汞美容产品的宣传。根据监测,非法美白产品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和电商网站上仍然被广泛宣传,严重违反健康与安全法规。
东南亚地区对美容美白产品的需求很高,同时也滋生了一些商家使用违禁成分的现象。这同样存在于减肥相关产品中。
新加坡食品局近期发现多款声称具有减肥功效的食品,其中含有的成分在市场上已被全面禁用。相关机构已将该产品下架,并对售卖者发出警告,要求停止销售。
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加强,2024年新加坡卫生科学局与电商平台合作,成功撤下大量非法保健品,并向多名在线卖家发出警告,提醒其遵守法律法规。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