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价格太贵了,别的供应商报价比你低XXX。”
外贸人最害怕接到这样的信息——降价,利润几乎没有还要担心客户的进一步要求;不降价,看着努力争取的订单即将流失,心中愤怒。
实际上,报价后没有后续沟通的,往往只是想白拿东西;而不断还价则表明这个客户是真心有意愿的买家。
以下三招帮你搞定订单!
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客户的压价方式看似一致,但动机却各不相同。贸然降价只会让人失望。
① 口头试探型
这种客户的压价通常是出于职场习惯,虽然之前已经几次沟通,但依然说你的价格比同行高。这往往是为了试探底价。
如果降价,客户会觉得还有进一步压价的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侧重于“价值”的讨论,而不是直接价格。
例如:“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告诉我他们的价格和配置吗?”(观察反应,进行试探)
“市场价格的确各不相同,始终都有更便宜的选择。但每个供应商的成本结构不一样,比如我们坚持使用XX原材料,拥有XX专利。”(强调差异化)
“如果您有特定的疑虑,我们可以逐项拆解,比如您担心的XX环节,我们是如何处理的……”(交流细节,主动展示价值,让客户无法单纯关注价格)
② 不切实际的低价
如果客户确实从某个同行那里获得了明显低于市场的报价,这反而意味着真正的机会来了。
客户对市场行情有一定了解,面对低价也会有所顾虑,但心中仍存在“万一呢”的想法。
建议使用“可视化的价格+样品对比”,将“怀疑”转变为“客户自身发现问题”。
可以为客户拆解产品成本。例如以儿童安全座椅为例:骨架材料(如钢架、塑料)、缓冲材料(如EPS泡沫、EPP泡沫)、面料、安全带扣、认证标准等,仅样材质的一点变动,成本就会有很大差距,而质量也会随之受影响。
最佳方案是建议客户购买两个样品,进行实际的对比测试,这样大部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③ 确实的低价
若同行的产品质量相似,但价格确实比你低,该何去何从?
首先,要冷静,客户为何不直接选择低价产品,而是找上你?这说明你拥有某些特质,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找不到同行问题的情况下,就得从自身找原因。
痛点因人而异。你需要了解客户的情况、竞争对手的状况以及自己的优势,明白客户最看重的是什么。
常见痛点包括:
● 产品稳定性(如换新供应商,担心后续批次质量降低);
● 配套服务(如售后反应慢、交期延迟、定制需求无法满足);
● 风险承担能力(如小厂或可能无保障)。
在讲述自身优势时,务必有产品图片、视频、参数数据及客户案例支撑。
如果还有利润空间,再考虑适当降价,并思考降价的方式,确保客户能感受到利益。
④ 理性应变
若发现同行价格明显低于自身,那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客户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更具吸引力的选择。这时,要重新评估工厂的成本结构,优化生产流程。
二、注意事项,避免走入误区
除了以上内容,还有这三大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避开90%的压价陷阱。
① 降价时应注意策略
我们的目的不是降得便宜,而是让客户觉得自己得到了实惠。
● 给降价找理由,不能毫无理由地降价,这样只会让客户觉得之前价格水分偏大。常见理由包括更换无关的配件、老客户独享优惠、汇率变化、原材料波动等。
● 所有的价格让步都因有条件。比如提高订单数量、捆绑订单、提高定金比例、缩短账期,或者用赠品/升级包替代直接降价等方式。
● 控制降价的次数,降幅要逐渐减小。比如第一次降2%,第二次1%,第三次0.3%,每次让步都需客户付出更多条件。同时让客户感受到让步的难度,例如附上内部申请的截图,强调预算的申请过程等。
● 放弃那些只看重价格的劣质客户。他们的忠诚度和利润率都较低。
② 无法拒绝的大客户降价
有外贸从业者坦言:如果我的大客户要求降价,我很难拒绝。因为他们占了那么大的份额,即便只能赚得很少,也必须接下订单以确保生产运转。
因此,控制大客户所占比例很重要:若单一客户占比超过20%,可能会影响企业;超40%则相当于客户在控制企业,超60%时,企业几乎成为客户的附属。
所以不要依赖单个大客户,而应尽量发展更多的小客户,逐步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
③ 避免一对多的比价环境
在B2B平台上,外贸企业往往陷入“一对多”的被动比价局面,客户动动手指就能收到数十上百个报价。在同质化的列表中,价格成为唯一的竞争手段,因此被迫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
除了传统B2B网站,外贸企业可以尝试独立站,通过Google营销、社交媒体、定向EDM营销、大数据分析和CRM系统等方式,让客户主动找到你,从“被选择”转变为“一对一”的深度连接,最大限度地避免价格战。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