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大促页面价格隐匿,卖家心理战升级!

今年的Prime Day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更演变成了一场“价格拉锯战”。许多卖家不得不应对亚马逊日益严格的价格审核,同时也需提防系统的各种意外操作,压力巨大。

从6月开始,有卖家陆续收到平台的通知,若想参与促销活动,折扣必须至少低于当前价格的20%。系统还会参考卖家最近90天的中位价、最低成交价及其他平台价格进行比对,一旦发现让利不足,促销资格便会被拒绝。

然而,原本承诺的20%折扣,系统也未能遵守。在活动首日,许多卖家被迫将价格调整至22%、25%甚至30%。更夸张的是,价格要求每半小时就可能变动一次,系统随时都会以“抓到了历史低价”为理由,迫使卖家调整。

此外,BD(Best Deal)也频繁出现问题,原本设定的折扣突然失效,标识消失,链接被下架,再次提交价格时又要求继续下调。尽管卖家多次投诉,得到的还是系统冷漠的回复:“需要进一步让利”。

总体来看,目前大促促销设置存在三大痛点:折扣标准动态波动且毫无预警;历史最低价算法不透明,判定逻辑模糊;即使价格合理,系统也可能随时要求重新提交。

为应对大促,卖家不仅需要牺牲利润,还得时刻“盯盘”,稍有不慎链接就可能被踢出局。

更让人意外的是,今年Prime Day的主页面上,所有带“Prime Day Deal”标签的商品,其价格被隐藏。过去主打“低价吸引”,如今却反其道而行之,价格不再展示。

有卖家推测,亚马逊此举或许是希望减弱价格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转而促使卖家更专注于产品价值和服务。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平台在“减压”卖家,价格不再展示,用户下单的决策变得更加感性,卖家也不必再卷入价格竞争。但实际上,后台却持续收紧价格限制,系统不断自动检查卖家的历史价和竞争对手的价格。

因此,卖家必须不断降价才能获得促销标识,而这一标识则是进入主会场的“门票”。这样,卖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降价以获得曝光,但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不降价以保持利润,却可能无法满足促销的门槛,直接被系统边缘化。

发布于:2025-07-11 14:03:36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