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六年的跨国债务纠纷,近日终于迎来阶段性结果。深圳上市公司杰美特发布公告称,已与美国客户达成和解,成功回收欠款约77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00万元)。但另一家关联公司仍有512万美元(约合3738万元)未达成协议。
这场波及近亿元的债务拉锯战,不仅揭示了跨境贸易中常见的回款风险,也映射出杰美特在业绩承压之下的商业博弈和现实抉择。
一、六年纠纷:从黄金合作到法庭交锋
杰美特与客户的合作始于2016年,后者一度是其第二大客户,2017年贡献营收超10%。但从2019年开始,客户开始持续拖欠货款,累计达512万美元。另一家客户则在2022年开始合作,却迅速违约,拖欠货款745.6万美元,甚至在2023年杰美特催款过程中单方面取消订单,造成额外176万元损失。
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杰美特于2023年在美国提起诉讼,但法院迟迟未开庭,诉讼进程缓慢。最终公司选择和解,原本应收总额1281.9万美元,仅收回772万美元,主动放弃超过1300万元人民币的债权,以换取资金快速回笼。
二、为何妥协?现实压力下的理性止损
杰美特的妥协,并非无奈,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策:
财务压力较大:公司自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虽短暂扭亏,但2025年Q1营收同比下滑29%,净利润由盈转亏,现金流捉襟见肘。
坏账已计提:此前已对上述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现回款反而有助改善报表表现。
避免继续烧钱:跨国诉讼周期漫长、法律成本高昂,和解可以有效止损,减轻后续拖累。
三、和解之后,风险依旧
虽然这次和解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但杰美特的深层问题依然棘手:
严重依赖大客户:2025年Q1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客户新品延期,凸显其业务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品牌力薄弱:虽有自有品牌布局高端市场,但截至目前,OEM代工业务仍占营收86%,利润空间和议价能力受限。
剩余欠款未追回:与另一公司的诉讼仍在进行中,一旦败诉,不仅无果而终,还将产生新的财务压力。
四、这场风波带来的启示
杰美特的经历,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了三点重要警示:
1. 合同合规是底线:无论客户多大、合作多长,都必须在合同中明确付款周期、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机制。
2. 客户结构需多元化:避免“押宝”大客户,提升业务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韧性。
3. 理性评估诉讼价值:跨境维权成本高、周期长,企业需权衡“全额追回”与“部分回款”的利弊,务实处理商业纠纷。
止损之后,更需转型突围。这场跨洋讨债战役,杰美特虽然“割肉求生”,但并非失败,而是一次务实止损的选择。但若想真正摆脱对代工的依赖,走出短期财务泥潭,公司仍需在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加速发力。
跨境风浪虽大,唯有稳舵提速,方能乘风破浪。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