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朋友的公司喝茶,他分享了几个有趣的观点:选择重要性超过努力,认知决定了发展,机会来临时需要勇敢尝试。
当时我对此表示赞同,但回家后思考越久,觉得这些说法并不那么靠谱。这些话似乎很有道理,但在亚马逊的行业中,获取认知的过程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
什么是认知决定发展的意思?听起来简单,但实践中却很棘手。我认识一位在服装行业工作了五年的卖家,他对面料、版型和尺码表十分熟悉,去年转向家居用品领域,第一个产品就遭遇了失败。他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收纳盒,认为它不过是个塑料盒子而已。
结果却是,美国消费者对收纳盒的需求远超他的想象:需要能叠放,透明可视,密封防虫,尺寸还要恰好符合标准衣柜。三个月亏损15万后,他才明白“隔行如隔山”的真正含义。
更复杂的是,亚马逊的认知要求是多维度的。如果你以为仅掌握产品知识就足够,那就错了。
还有流量逻辑、广告投放、客户心理、供应链管理和政策法规。一位从技术背景出身的卖家,虽然把电子产品的参数调得完美,但对美国消费者购买心理一无所知。
他的蓝牙耳机拥有12小时的续航,而竞品只有8小时,按理说应该占据优势,但他的月销量仅有3000,而竞品则达到30000。
原因很简单:美国消费者更看重快充功能,15分钟充电能使用2小时,这比整体续航时间更为重要。
有没有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亚马逊,认知的半衰期非常短。
今天学到的经验,明天就可能过时。我曾观察过一位资深卖家,他通过测评起家,2023年单品月销突破五万。可是到了2024年,亚马逊算法调整后,测评的权重下降,他的流量瞬间减少了80%。三个月内,他的月收入从50万变为亏损10万,原因在于他的认知体系没有跟上平台的变化。
这就是亚马逊认知积累的第一个难点:时效性。你花了大量时间学习的知识,可能在几个月内就会过时。
第二个难点是信息的碎片化。网络上充斥着干货信息,许多人不加思考地去获取,结果学得越来越混乱。
今天看到一个大神说要追求精品,明天又有人说要铺货,后天又有人分享测款技巧。看起来每个信息都有道理,但组合在一起则是乱七八糟。
积累认知的最佳方式是找到一位亚马逊教练,跟随他们的思路进行实践与迭代。
但最棘手的是认知验证的成本。一位朋友曾说,做亚马逊最痛苦的不是亏损,而是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你可能认为某产品会热销,投入10万的库存,但如果销售不畅,你也无法确定是产品本身、图片、关键词还是时机的问题。而且试错的成本非常高,一个错误的认知可能会让几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发现那些能够在亚马逊长期生存的卖家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追求无所不知,而是专注于构建自己的认知护城河。
例如,一位专攻宠物用品的朋友,只关注猫砂盆这一细分品类。他了解美国50个州对宠物用品的不同法规,12种主流猫砂的使用场景,以及哪些设计在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
这种深度认知使他在细分市场中形成了绝对优势。
另一个关键是建立快速学习的机制。成功的卖家并非无所不知,而是知道在需要时如何迅速获取准确的信息。
他们会建立自己的供应商网络、同行交流圈和客户反馈渠道,形成多维度的信息验证体系。当市场出现变化时,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可靠的一手信息。
虽然“认知决定发展”这句话是正确的,但在亚马逊,认知的积累确实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不过,正因为这种困难,那些能够持续积累有效认知的人,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行业中建立起真正的竞争壁垒。
他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所有答案,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找到正确的方向。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