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亚马逊卖家关注到搜索页面上的一项新变化:在移动端搜索结果详情页中,部分产品评分上方出现了一行额外的“智能摘要标签”,如耳机上显示的“因降噪效果好备受好评”。
这一标签是亚马逊AI算法Rufus生成的,而非卖家手动编辑。在产品标题与评分之间的标签出现在买家浏览页面的黄金视觉位置,买家无需滑动即可看到。该标签的内容直接回应买家最关心的问题,可能使一些买家的购买路径更改为“看到卖点→点进去→买”。
因此,拥有该标签的产品可能会实现更高的转化率,买家对带有此标签的产品信任度更高,甚至可能获得更多自然流量曝光。而在网页端,Rufus出现的位置也非常显眼,表明亚马逊对Rufus的重视。若Rufus能识别产品的某个卖点,产品可能会被优先显示,从而获得新的流量红利。
那么如何让Rufus识别产品呢?标签的提取不仅仅是评论摘要,而是基于多维度算法的判断,最关键的底层数据是Listing的结构化内容,包括标题、产品特点、A+内容以及后端关键词。因此,如果卖家的Listing文案未能明确植入Rufus可能收录的内容,或结构上无法让AI快速识别,便会被Rufus“忽略”,失去流量红利。
从2024年4月开始,亚马逊的COSMO算法与AI购物助手Rufus正式上线,这两个AI系统的结合正在变革过去十年的Listing优化逻辑。传统的A9算法依赖精确的关键词匹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但常常无法捕捉到用户更深层次的意图。
COSMO本质上是搜索背后的“意图大脑”,它不再仅仅识别“词”,而是理解“人们想解决什么问题”。而Rufus则作为一个为买家服务的AI助手,会主动提取Listing中的关键信息并给出简洁可信的答案,生成的“智能标签”将出现在搜索页中。因此,listing不再只是写给人看的,更是为了让AI理解。
因此,如果仍然按照“标题关键词越多越好”或“五点写满卖点就能转化”的方法来写listing,将无法适应新的要求。
在标题写作上,卖家应考虑到传达用户意图,而不仅仅是关键词。COSMO是一个“意向匹配”引擎,例如买家搜索“远行背包”,COSMO会分析买家的历史行为,发现买家可能不只是寻找“远行背包”,还想要“舒适的周末远行之旅的解决方案”。因此,标题内容应符合COSMO的这种思路。
在五点描述中,需转变为“提问式检索”的答案源。例如,若买家问:“这款背包防水效果好吗?”Rufus会扫描五点内容寻找答案。若找不到,流量则可能流向竞争对手。因此,五点需主动回答用户“想问的问题”。
A+内容不只是品牌故事的展示区,更是AI判断“适配场景”与“对比推荐”的核心数据源。例如,若买家问:“这款背包适合家庭露营还是专业徒步?”Rufus会以A+内容的文字和图文语义进行判断和推荐。
亚马逊AI现在也能识图,图像中的文字、场景及使用人群都会被Rufus与COSMO识别和理解。使用场景图应让COSMO明白使用者是谁、在哪里用。同时,也需注意填写图片关键词,方便AI抓取信息。
在Search Terms部分,COSMO会关注买家为何购买。卖家需要提供更多“购买理由”和“使用情境”,帮助AI进行意图识别。另需注意以下误区:过度依赖AI生成的文案过于单薄,五点不应仅列举参数,忽视评论和QA时的反馈,后台属性填写不完全等。这些信息都对Rufus的语义匹配至关重要。
最后,许多卖家可能将这次更新视为“系统给我贴了个标签”,但它实际上传达了亚马逊已从“关键词时代”转向“用户意图+AI语义”的运营时代。适应这一变化的卖家将能在不断上涨的广告成本中找到更具性价比的自然流量来源。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