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激烈的投票中,美国新版《大美丽法案》以51:50的微弱优势在参议院通过,再次将全球贸易格局推向变革的风口。该法案被视为“美国优先2.0”的核心支柱,通过系统性重构税收、补贴和供应链规则,精准瞄准中国外贸产业链。
一、51:50:险胜背后的政治博弈
法案的通过离不开副总统万斯的关键一票,反映出共和党内部在能源政策和财政优先级上的激烈分歧。三位共和党议员因反对医保削减条款选择倒戈,导致法案需要沿党派路线勉强推进。接下来,众议院将对参议院版本进行表决,预计在特朗普设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立法,并最终送交其签署。然而,众议院内部的财政保守派仍可能要求进一步修改,留下一丝不确定性。
法案的核心目的明确——通过高达4.5万亿美元的减税与产业补贴方案,为制造业回流、能源复兴与对华战略博弈构建制度支撑。
二、四大“定向打击”:中国外贸面临新挑战
1. 跨境电商:小额免税被废,成本压力剧增
法案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待遇,直接打击依赖直邮模式的中国电商。预计物流与关税成本将上涨10%-15%,部分利润较薄的产品可能被迫退出美国市场。应对路径为企业需加快转向海外仓、墨西哥等近岸建仓,通过协议规避关税。
2. 新能源产业:补贴设限,“去中国化”加速
法案设定了双重壁垒,企业持股超过25%的新能源项目将失去税收抵免资格,自2026年起,若光伏项目原材料60%以上来自中国,也将无法享受补贴。这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供应链格局,美方本土产能有可能提升至35%。中企需要快速调整布局,例如向东南亚转移产能或通过合资模式突破股权门槛。
3. 半导体产业:补贴加码,设备出口承压
半导体税收抵免提升至35%,鼓励企业加速在美建厂。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设备在对美出口方面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不过,在成熟制程设备领域,中国企业仍具性价比优势,可重点拓展新兴市场。
4. 传统能源回归:绿色转型受阻,光伏出口受扰
法案放宽海上钻探限制,美国原油日产量可能新增300万桶,全球能源价格或因此波动,间接影响绿色产业的投资热度。中国新能源设备出口商需提前应变,寻找更稳定的替代市场。
三、短期阵痛,长期博弈
短期影响包括跨境电商物流成本上升以及新能源企业赴美投资门槛提升等。长期来看,美国推动“友岸外包”,中美围绕技术标准、绿色补贴展开新一轮“规则战”。
四、应对之策:中企如何破局?
1. 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加快近岸生产,推进供应链多元化。
2. 提升品牌力与技术壁垒,强化技术自主与专利防护,发展高附加值品类。
3. 善用国际规则与政策工具,通过原产地累积规则降低出口关税,提前部署合规,满足绿色准入标准。
《大美丽法案》标志着中美贸易竞争正从“加税+惩罚”模式全面升级为“重构规则+结构性遏制”的新模式。对于中国外贸企业而言,适应新规则、主动转型、深度全球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的必然。在众议院最终表决即将到来之际,建议各类出口企业密切跟踪法案动向,提前构建风险对冲机制,以赢得转型窗口中的战略主动权。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