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QYResearch市场调研数据数据显示,在环保法规趋严与可降解材料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下,丙烯酸丁酯(BA)及共聚物正加速向高附加值下游领域延伸。根据QYResearch的统计及预测,2024年全球丙烯酸丁酯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1.39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39.0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2%(2025-2031)。地区层面来看,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2024年市场规模为 百万美元,约占全球的 %,预计2031年将达到 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 %。
一、共聚工艺特性:MA/MMA 摩尔比可调,双玻璃化转变温度适配加工需求
报告数据指出,通过丙烯酸丁酯(B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自由基共聚反应,可制备高性能 PAMMA 切片。实验流程显示,将 PAMMA 切片在 N,N - 二甲基甲酰胺(DMF)中配制成 5% 浓度溶液,于 70℃条件下溶解后,注入 DMF / 水(体积比 1:9)高速凝固浴,经剪切、冷冻干燥等工序,最终得到扁平薄膜状沉析纤维。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表明,该共聚物中柔性 BA 链段在 77.9℃出现明显吸热峰,刚性 MMA 链段对应吸热峰温度为 99.1℃,双玻璃化转变特性赋予材料 “软 - 硬” 状态切换能力,为后续湿法非织造材料的热轧粘合工序提供精准温度窗口。
二、纤维形貌优势:超薄结构 + 高比表面积,强化界面结合能力
数码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显示,丙烯酸丁酯共聚沉析纤维横向尺寸分布在数十微米至数毫米区间,厚度仅 1 - 3μm,纤维表面布满沟槽结构,末端呈现独特的帚化分丝形态。通过 Brunauer - Emmett - Teller(BET)法测试,其比表面积达 35.46 m²/g,是传统 PET 浆粕的 2.6 倍。高比表面积意味着纤维拥有更多界面接触点,在湿法成网阶段即可与 PET 纤维形成机械互锁结构,有效降低后续热轧粘合的温度与时间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三、热稳定性表现:高温耐候性达标,契合绿色加工要求
热重分析(TGA)曲线显示,丙烯酸丁酯共聚沉析纤维的起始分解温度为 400.4℃,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为 425℃。这一性能指标远高于湿法非织造材料常规热轧温度(135℃)及锂电池隔膜烘干温度(≤150℃),可确保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不发生热降解。同时,该纤维低挥发分的特性,能显著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符合 2025 年国内粘合剂行业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助力企业实现环保合规生产。
四、含量梯度优化:20% 添加量构建增强结构,强度韧性双提升
为探索最优配方,研究人员将丙烯酸丁酯沉析纤维与 4.5μm×2 mm 超细 PET 浆粕,按质量比 0:10、2:8、4:6 进行混合,经湿法成网后,在 135℃、35N 条件下热轧,制备定量 40 g/m² 的非织造材料。SEM 截面观察发现,当丙烯酸丁酯沉析纤维添加量为 20% 时,材料表层纤维完全熔融形成连续 “粘合补丁”,里层则保留薄膜状纤维骨架,形成类似 “钢筋混凝土” 的增强结构。此时,材料拉伸断裂强度达到 22.26 N/cm,较纯 PET 非织造材料提升 26%;断裂伸长率从 1.22% 增至 1.88%,实现强度与韧性的平衡。若添加量提升至 40%,因非晶区过度膨胀,强度回落至 21.04 N/cm,但伸长率升至 4.68%,更适用于高延展需求场景。
五、结晶度调控价值:适度降晶提升综合性能,赋能锂电池领域
丙烯酸丁酯行业现状分析数据显示,纯 PET 非织造材料的结晶度为 77.03%。当引入 20% 丙烯酸丁酯沉析纤维后,材料结晶度降至 71.97%;添加量增至 40% 时,结晶度进一步降至 59.03%。适度降低结晶度可有效削弱材料脆性,使应力在晶区与非晶区之间均匀传递,从而匹配拉伸性能最佳状态。此外,低结晶度还能提升材料的电解液润湿性与离子通透性,为下一代高性能锂电池隔膜的研发提供技术储备。
总结
2025 年全球丙烯酸丁酯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下游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已成为行业竞争核心焦点。以丙烯酸丁酯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沉析纤维为代表的新工艺,凭借 “高比表面积 + 低温熔融粘合” 双机制,将湿法非织造材料拉伸强度提升 26%,同时保持 400℃以上的优异热稳定性,为锂电池隔膜、高端过滤纸、柔性电子粘合剂等领域打开轻量化应用新路径。目前,20% 丙烯酸丁酯沉析纤维添加量的配方已实现强度与韧性的最佳平衡,该类材料有望在未来三年内切入高端粘合剂市场,预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2%,成为推动丙烯酸丁酯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的重要支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