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定义:电子设备的 “隐形神经网络”

多层陶瓷基板是通过流延成型、精准叠层、低温共烧等核心工艺制成的高性能电路载体,由玻璃 - 陶瓷复合材料与金属导体构成,可实现多层电路的三维配线与无源元件嵌入式集成。其核心价值在于兼具陶瓷材料的绝缘性、热稳定性与多层布线的高密度特性,能在高频环境下保持低信号损耗,同时通过无粘结剂层压技术实现薄型化设计,解决传统基板在空间占用、信号传输效率上的痛点。作为电子元件的 “连接中枢”,它不仅承载芯片、滤波器等组件的物理固定功能,更承担着信号传输与能量分配的关键作用,是 5G 通信、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高端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据GIR (Global Info Research)调研,按收入计,2024年全球多层陶瓷基板收入大约618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达到848百万美元,2025至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6%。

技术迭代:高频化与集成化驱动升级

行业技术演进呈现清晰的 “性能突破 + 工艺优化” 双路径。材料端,高机能陶瓷与无铅金属浆料的组合成为主流,通过降低介电正切与吸水率,实现高频频段的低损耗传输,满足 5G 毫米波、自动驾驶雷达等场景的严苛需求。工艺端,多层层压技术从传统分步成型转向一次性一体化成型,配合激光切割与静电吸附定位工艺,实现精细线路图案与复杂三维形状的精准控制,层间偏差可控制在微米级。同时,嵌入电阻、电容等无源元件的集成化方案日益成熟,使基板从单一载体升级为 “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集成度与可靠性,技术升级成为企业构筑竞争壁垒的核心抓手。

市场格局:区域分化与国产替代并行

全球市场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工特征,高端领域由日本企业主导,凭借材料配方与工艺积累占据核心份额,在射频通信、汽车 Tier1 供应链中保持优势。而中国厂商正依托政策支持与成本优势加速突围,在中端市场实现快速渗透,尤其在工业控制、消费电子领域形成规模化供应能力。供应链重构成为重要趋势,头部企业纷纷采用 “区域制造中心 + 本地化生产” 模式,应对贸易壁垒与市场需求差异,东南亚等地正逐步承接中低端产能转移。这种分化格局下,技术自主化与市场多元化成为行业参与者的共同战略方向,国产替代进程为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需求牵引:高端应用打开增长空间

下游应用的结构性升级是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5G 基站建设与终端更新带动射频模块需求放量,使基板在高频通信领域的应用占比持续提升。汽车电子领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与自动驾驶等级升级,推动雷达、电池管理系统(BMS)等组件需求增长,对基板的耐温性、抗振动性提出更高要求,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医疗电子与工业控制领域则凭借高可靠性需求,支撑稳定的存量市场,而 6G 预研、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等新兴场景正孕育潜在需求。应用端的多元化与高端化,使行业需求摆脱单一领域依赖,形成 “核心市场引领 + 新兴市场补充” 的稳健增长格局。

文章摘取环洋市场咨询(Global info Research)出版的《2025年全球市场多层陶瓷基板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通过专业的市场调研方法深度分析多层陶瓷基板市场,并在报告中深入剖析多层陶瓷基板市场竞争者对美国关税政策及各国应对措施、包括区域经济表现和供应链的影响。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203631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