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途TRO和解案例分析】跨境卖家TRO“止血”指南:如何将天价索赔额砍掉90%并救回库存
近两年,美国境内针对跨境电商卖家的版权及原产地标识纠纷日趋增多,TRO(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临时限制令)一旦生效,卖家账户资金与库存往往被全面冻结,经营基本停摆。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止血”,控制和解金并挽回可售库存,成为卖家关切的首要问题。下文结合 伊利诺伊州联邦法院的一起服装独立站案例,从风险识别、证据准备到谈判技巧,呈现一套兼顾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实务路径。
一、案件背景案例 A:服装独立站,主营快时尚女装,日均订单 800 单以上。品牌方在伊利诺伊州起诉该卖家侵犯图案版权并涉嫌“Made in USA”虚假原产地声明,法院随即签发 TRO,冻结了 PayPal 账户约 12 万美元及在美仓库的 8,000 余件库存。原告在初步索赔中提出 20 万美元赔偿,并要求销毁全部涉案库存。
二、核心争议点
图案版权:原告主张其于在美国版权局注册的两款印花被未经授权使用。
虚假原产地声明:产品吊牌上标注“Designed in USA”,但生产完全在亚洲完成。
索赔金额失衡:原告依据最高法定赔偿倍数叠加索赔,但未能提供销售量与利润的实质数据支撑。
三、应对策略
(一)48 小时内完成初步抗辩材料• 设计溯源:调取设计师的原创手稿、PSD 源文件,标注修改痕迹与时间戳。• 生产佐证:联系合作工厂拍摄当日打样视频,包含面料裁剪、印花调色、制版及样衣缝制全流程。• 合规声明:自查并删除所有“Made in USA”字样,同时提交未来合规整改计划。
(二)快速与原告建立沟通窗口鉴于资金被冻,每拖延一日就产生现金流风险,法途团队直接通过原告律师所的合伙人渠道发函,承诺配合信息披露,并请求部分解封资金以支付履约及员工工资。
(三)先攻技术漏洞、再谈金额通过对原告公开版权登记文件的比对,发现其两张图案虽登记时间早,但登记类别与实际商品分类不完全一致,存在“权利覆盖范围”模糊空间,这为谈判削价提供了技术砝码。
四、谈判过程要点
先把库存与日常经营“解渴”以“若库存被毁,双方将共同承担环保销毁费用”为切入,提出“暂时寄存但不销售”的折中方案,迫使原告考虑成本后同意库存原路退回。
分阶段付款、降低一次性支出将和解金拆分为“版权许可费+整改保证金”,给予 3 个月分期付款,降低对方一次性金额预期。
用可验证数据击穿索赔“泡沫”把后台订单、广告费用、退货率等数据导出,核算涉案图案实际纯利润不足 4.5 万美元,再加上虚假原产地的潜在罚金,论证 19,000 美元已接近利润 42% 的行业平均和解区间。
五、结果与商业价值
和解金 19,000 美元,较原告初始索赔额 200,000 美元下降逾 90%。• PayPal 冻结款先行解封 50%,余款在和解协议签署后一周全额解冻。• 美仓 8,000 件库存退回国内仓,再次上架销售,预计为卖家挽回约 7.8 万美元可售价值。
六、启示与可复制要点
证据要快:跨境卖家往往疏于保存设计源文件与生产记录,建议平时即按项目归档,确保突发时 24–48 h 内可提交。
沟通要直:主动接洽对方合伙人而非助理,可缩短中转时间;语气保持合作而非对抗,有利于申请资金部分解封。
抓痛点谈价:围绕“诉讼成本+后续执行难度+权利缺陷”三点压缩对方心理价位,而非直接砍价。
现金流优先:在任何和解方案里,先解决账户解冻与库存去向,再讨论最终金额。
【结语】TRO 来得快、冻结狠,但只要方法得当,跨境卖家并非只能被动挨打。案例 A 从冻结到解冻历时 21 天,在可控成本内完成争议终结,并成功保住库存与现金流。对广大独立站和平台卖家而言,提前建立设计与供应链的“合规档案”,一旦遭遇诉讼便能以扎实证据换取和解筹码,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和解金、挽回可观经营损失。这既是一种法律策略,更是一种日常运营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