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郑州)国际太阳能光伏及储能产业展览会将于2026年4月16日至18日在郑州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航空港)盛大举行。作为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光伏及储能行业盛会,本届展会以“绿色能源·智慧未来”为主题,聚焦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及零碳园区建设等前沿领域,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企业参展,预计专业观众将突破5万人次。同期还将举办“中部新型电力产业及智慧零碳园区建设博览会”和“中原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大会”,通过“展+会”联动模式,全面展示行业最新技术成果,探讨能源转型路径,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 展会亮点:全产业链覆盖与技术创新
本届展览会展出面积达4万平方米,设立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管理等十大专题展区。其中,光伏板块将集中展示N型TOPCon、HJT异质结、钙钛矿等高效电池技术,以及轻量化、柔性化组件产品。例如,国内某龙头企业将首次公开展示其转换效率突破26%的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实验样品,这一技术有望在未来三年内实现量产。储能领域则聚焦长时储能解决方案,包括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技术,某参展商带来的全球首套100MWh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模型,因其8小时以上放电时长和30年超长寿命引发行业关注。
智慧零碳园区成为本届展会另一大焦点。多家企业将展示“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园区能源系统的实时优化调度。例如,某科技集团推出的“零碳园区大脑”平台,整合了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和负荷管理系统,可降低园区综合能耗15%以上。此外,针对农村市场的光伏+农业大棚、光伏+渔业等创新应用模式也将亮相,展现光伏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 同期会议:把脉政策风向与技术趋势
“中原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大会”将拟邀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权威专家,深入解读《“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会议设置“分布式光伏与电网协同”“工商业储能经济性分析”“快充技术对电网的影响”等热点议题,某知名车企首席技术官将发表题为《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的应用前景》的演讲,探讨V2G(车辆到电网)技术的商业化路径。
“中部新型电力产业博览会”则侧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拟邀请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将在会上发布《中部地区新能源消纳白皮书》,提出“特高压+柔直”的解决方案。值得关注的是,华为数字能源、阳光电源等企业将联合发起《光储充设备互联互通标准》倡议,推动行业打破技术壁垒。将围绕“氢能与电化学储能的协同发展”展开跨界对话。
### 区域特色:中部能源转型的郑州样本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市光伏装机容量已突破3GW,分布式光伏覆盖率居中部首位。本次展会特别设立“河南本土企业创新成果展区”,展示当地企业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共享储能等领域的突破。例如,郑州某企业研发的“光伏幕墙+储能”系统已应用于郑州东站等地标建筑,年发电量超200万度。航空港区管委会也将在展会期间签约10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额达120亿元,涵盖光伏组件回收、储能电池pack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国际参与度提升是本届展会显著特征。德国储能协会将组织20家企业组团参展,并举办中德储能技术对接会;东南亚多国能源部门官员组成采购团,重点考察中国企业的离网光伏解决方案。展会还首次设置“国际绿色金融专区”,中国进出口银行、亚投行等机构将发布针对海外新能源项目的融资政策。
### 前瞻展望: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光伏产业正从“制造大国”向“应用强国”转变。2025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有望达到50GW,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经济性将逐步显现。展会闭幕当天发布的《中原宣言》提出三点倡议:建立光伏组件碳足迹评价体系、完善储能安全标准、推动县域光伏开发模式创新。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新能源产业开始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的全方位输出。
随着202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预计突破5000GW,本届ZZSOLAR中原光储展不仅为产业链上下游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更通过“零碳会展”实践(展会全程使用绿电并实现碳中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决心与智慧。从黄河之滨发出的绿色信号,正在点亮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