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哈拉沙漠的离网村落里,一块能向太空辐射热量的冷却板让室温降低8℃;在东南亚的生鲜运输车厢中,相变材料薄膜使蔬果保鲜期延长3天;在迪拜的绿色建筑外墙上,热反射涂层让空调能耗减少40%——这些无需电力的降温奇迹,都源于无电制冷技术的突破。这种依托辐射冷却、蒸发冷却、相变储热等自然过程的被动制冷方法,正成为传统空调的环保替代方案,为能源受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解方。
全球市场对这种“自然降温方案”的需求正呈爆发式增长。据Global Info Research(GIR)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无电制冷技术市场收入已达1870万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飙升至4640万美元,2025至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3.8%。这一增速背后,是全球碳中和政策的强力驱动——建筑行业碳排放占比超30%,而无电制冷技术可使建筑冷却能耗降低30%-60%;同时,物流冷链“最后一公里”的温控需求、新能源电站设备的散热难题,进一步推动技术商业化落地。

全球竞逐格局:材料创新与场景落地的双向突破
当前全球无电制冷技术市场已形成“初创企业领跑技术+巨头企业拓展场景”的竞争格局,国际与国内企业在材料研发与应用落地层面各有侧重,共同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i2Cool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孵化的初创企业,凭借辐射冷却涂层技术占据全球市场先发优势。其研发的iPaint Cool系列涂层,太阳反射率(SR)达95%,红外发射率(ε)超90%,可在白天无遮阳条件下实现比环境温度低5-7℃的降温效果,2025年在东南亚建筑外墙改造项目中的市占率达28%。该涂层还通过了ISO 10211耐候性测试,使用寿命长达15年,是传统反射涂料的3倍。
3M则依托材料巨头优势,将无电制冷技术融入既有产品矩阵。其推出的Thinsulate™相变材料膜,可在20-30℃区间实现固态-液态相变,每平方米储热量达150kJ,广泛应用于物流包装与户外服装领域。2024年该产品在北美冷链包装市场份额占比超22%,与亚马逊合作推出的生鲜保温箱可实现72小时无电控温。
中国企业在技术本土化落地方面表现突出。苏大维格开发的微纳结构辐射冷却膜,通过光刻技术制备出周期性微透镜阵列,红外发射率提升至94%,2025年成功应用于国内光伏电站组件冷却,使光伏板发电效率提升3.2%。中建西南院光子科技则聚焦建筑场景,其研发的“光热盾”纺织品类产品,将辐射冷却纤维与遮阳网结合,在成都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中,使室内温度降低6℃,同时透光率保持50%,兼顾降温与采光需求,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建筑用无电制冷产品首位。
产品与应用:细分赛道引领差异化增长
从产品类型来看,无电制冷技术主要分为涂层类、膜类、纺织品类及其他。其中涂层类产品因施工便捷、适用场景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销量占比达45%;膜类产品则凭借轻薄特性,在物流包装与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增速最快,2024-2031年CAGR预计达16.5%。
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行业是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占比达35%,主要用于外墙、屋顶的降温节能;物流与仓储占比25%,集中在生鲜冷链与药品运输的温控包装;交通运输设备占比20%,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与集装箱降温;能源与电力设施占比15%,应用于光伏板、输变电设备的冷却;其他领域(如户外装备、农业大棚)占比5%。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零碳建筑”标准在全球普及,建筑行业对无电制冷技术的需求将持续释放,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解码增长逻辑:数据驱动的行业机遇图谱
无电制冷技术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既得益于环保政策的强驱动,也面临着成本控制与标准体系不完善的挑战。如何判断不同产品类型的商业化成熟度?各应用场景的需求痛点如何精准匹配?区域市场的政策红利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基于全面的市场数据与深度行业分析。
通过系统梳理全球10余家主流企业的产能、收入、毛利率及产品布局,以及各细分市场的历史数据(2020-2024)与未来预测(2025-2031),能够为行业参与者清晰呈现竞争格局与市场机遇。从建筑节能政策催生的涂层需求,到物流冷链升级带来的膜类产品增量,全方位的市场洞察将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提供科学指引。
数据来源:环洋市场咨询(Global Info Research)出版的《2025年全球市场无电制冷技术总体规模、主要企业、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