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情感分析
文章导读
    12月11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面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12月9日,境外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H)盘中一度触及年内新高6.4927,一举突破6.5整数关口。

    受此影响,境内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触及6.5326,盘中创下年内高点6.5204。

    12月11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称:

    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自今年3月11日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后,时隔仅9个月再次调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参数调降的对象只面向金融机构,企业并不在列。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在境外融资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大小。

    此次将金融机构的参数调降,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下降。

    此举在当前汇率双向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利于控制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

    何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

    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始于2016年。

    其与原有的企业跨境融资模式最大的变化,在于央行和国家外汇局不再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而是改为企业事前签约备案,金融机构事后备案。

    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根据央行确定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公式,决定企业或金融机构跨境融资余额上限的核心要素都包括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所不同的是,企业跨境融资余额上限还受净资产规模约束,而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则分别受一级资本和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约束。

    根据此前规定,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推广后,央行可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宏观审慎评估(MPA)的结果设置并调节相关参数。

    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跨境融资进行逆周期调节,使跨境融资水平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信号意义大 给汇市降温

    时隔9个月,针对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重新调降回1,旨在控制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上限,防范汇率双向波动加大背景下的跨境融资风险。

    管涛表示,从五月份以来到现在为止,人民币汇率已经持续升了六个多月时间,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的情况。

    通过宏观审慎系数逆周期调节,实际上就是想释放一个信号,促成市场预期分化,促进外汇收支平衡。

    同时,由于这个措施主要是针对银行,约束银行对外举债,对内发放外汇贷款的能力,故对企业应该没有直接影响。

    而且,逆周期调节是宏观调控的需要,防范系统性风险。

    汇率双向波动加大 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尽管自今年5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幅明显,但市场普遍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进一步加大。

    面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国家外汇局副局长王春英近日表示,在一个汇率波幅加大的世界里,如何做好汇率风险管理,对企业尤其是国际业务占比较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十分重要。

    企业应聚焦主业,财务管理应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

    应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市场环境,克服“汇率浮动恐惧症”,理性面对汇率涨跌。

    应审慎安排资产负债货币结构,合理运用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保持财务状况的稳健和可持续。

    应专注发展主业,不要将精力过多用于判断或投机汇率走势,避免背离主业或将衍生品交易变异为投机套利,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45479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