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情感分析
文章导读
    作为国际通用的身份证件,“护照”在中国的起步却较晚,这当然和“中国古代长期闭馆锁国,中国人与外国接触甚少”直接相关。中国的第一本护照还是信函式的“集体护照”。

    作为国际通用的身份证件,“护照”在中国的起步却较晚,这当然和“中国古代长期闭馆锁国,中国人与外国接触甚少”直接相关。据考证,中国第一本护照诞生于1689年(清康熙廿八年),当时的护照并不是现在的“本式”,而是“信函式”,即由清朝政府在特定的纸张上,用文字撰写赴外中国人的信息。中国的第一本护照还是信函式的“集体护照”。


    1840年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签订各类不平等条约,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中国在政府层面与民间层面的外事往来逐渐增多,政府开始为中国公民签发“单人单纸”护照,这种“单人单纸”护照可以视为个人因私护照的鼻祖。

    除了国内的总理衙门,清政府也可以在海外领事馆或海关,按需为中国人或华裔发放各类护照。当时的护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地游历护照”,一类是“华工护照”。

    如以清朝为计,中国护照始于鼎盛时期,却盛于衰落时期—晚清,中国护照大量签发,但国力衰退。尽管国力衰退,但护照上的文字还是颇为“霸气”,并带些“下行公文”色彩。以下图这张光绪年间签发的护照为例,上面写有“持护照入境时,请立即查验放行,并按照约定对持有人予以保护,不得为难和阻滞”。当然,这番“硬气”呈现于口中和纸上,目的国是否认可就要另说了。

    早期的中国护照是全中文的,除了朝鲜、日本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外,其他国家的边防官员往往无从辨识;这样一来,护照的通行能力便大打折扣。基于此,中国护照上开始添加英文。

    随着外事交往越来越多,护照的使用越来越多,伪造护照的情况虽不常见,但使用他人护照的情况屡见不鲜。囿于技术因素,晚清时期的中国护照并无照片设置,更不可能实现生物采集;为了正确辨别护照持有人的真伪,签发机关只得用文字表述其体貌特征,如面相概况、身高、体态以及形容上的显著特点等。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732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