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瑜伽界的“爱马仕”Lululemon与以平价著称的零售巨头Costco因侵权诉讼产生交集,这场看似跨界的知产对决迅速引发行业热议。
诉讼焦点:外观设计与商标混淆的双重侵权
6月底,Lululemon在加州联邦法院正式提起诉讼,指控Costco销售的运动服饰非法抄袭其核心产品设计。诉讼矛头直指 Costco 旗下 Kirkland 等品牌的多款产品,认为其涉嫌全面抄袭三大核心产品线:标志性的 Scuba 连帽衫、Define夹克和ABC长裤。诉状特别指出,这些仿品侵犯了Lululemon 的多项美国外观设计专利,包括D989442(Scuba 连帽衫设计)和 D1035219(Define夹克设计)等核心专利。
两款产品在剪裁线条、面料拼接、细节处理上的高度相似性,已构成消费者误认混淆的实质性风险,而Costco凭借其价格优势,正持续分流原本属于Lululemon的目标客群。
除此之外,更具争议性的是Costco的营销话术。其在产品宣传中不仅使用与Lululemon注册商标SCUBA®、TIDEWATER TEAL™高度近似的表述,还直接将仿品定位为 “Lululemon平替版”。这种通过暗示产品同源性引导消费者误购仿品、刻意强化的关联性的营销方式,被Lululemon视为赤裸裸的混淆视听。
在多次发送禁售警告函未果后,Lululemon采取法律强硬手段,要求法院判令Costco立即停止销售侵权商品、撤除全渠道宣传物料,并索赔经济损失。目前该案件的结果仍在等待法院下一步判决。
纵观Lululemon的知产布局
这场诉讼的背后,是 Lululemon 长达数十年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据麦麦检索,该品牌在美国已布局外观设计专利200余件,发明专利超100件,超1200件注册商标,构建全方位的知产保护体系。
其中,外观专利涵盖服饰、背包、鞋、运动器材等多种产品的外观保护,发明专利则主要聚焦在服饰、面料、鞋、运动器材等核心竞争领域,这种 “外观 + 功能” 的双重专利保护,使得其产品设计既难以被简单模仿,又能通过法律武器精准打击抄袭行为。
商标类别覆盖第25类、28类、35类、9类、42类、3类等多个领域。包括核心商标“LULULEMON”、“LULULEMON ATHLETICA”;与面料相关的商标“Luon”“Nulu”;不同产品系列的商标如“Align”(瑜伽裤系列)、“Swiftly”(速干衣系列)、“Energy”(运动内衣系列);甚至还包括品牌波浪形logo以及色彩名称TIDEWATER TEAL。这种精细化布局,使其在面对Costco的 “平替” 营销时,能够快速锁定商标侵权点,构建完整的法律证据链。
品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建议
无论诉讼结果如何,Lululemon此次捍卫品牌知产权益的行动及缜密的知产布局,对于志在全球市场建立高端品牌的中国企业而言,堪称“教科书”案例:
其一,设计创新需与知产保护同步。Lululemon 的实践证明,将核心产品设计及商标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是品牌抵御抄袭的核心武器。中国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即应提前进行专利布局,避免陷入 “创新易、维权难” 的被动局面。
其二,商标保护应延伸至消费场景。从产品名称到营销用语的全场景商标布局,使得 Lululemon 能够在Costco使用 “平替” 话术时迅速出击。这种 “商标即场景” 的保护思维,值得品牌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借鉴,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商标抢注或滥用风险。
其三,维权态度决定品牌价值底线。Lululemon 对侵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不仅维护了短期经济利益,更向市场传递出 “尊重原创” 的品牌主张,强化了消费者对其设计价值的认同。对于中国高端品牌而言,适时的法律维权既是止损手段,更是品牌价值的正向传播。
品牌出海,知产先行!麦德通认为,在全球化竞争中,对知识产权的每一分重视,都是为品牌价值筑起的坚实壁垒。这不仅是立足全球市场的是安全线,更是是所有出海品牌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