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人航天服务作为太空经济的核心支柱,是支撑人类进入太空、开展太空活动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 涵盖载人航天器开发与运营、发射 / 再入系统、空间站建设与维护、生命支持系统、航天员培训、任务规划及在轨后勤保障等核心环节,既服务于政府主导的深空探索任务,也支撑私营企业推动的商业太空活动(如太空旅游、空间制造)。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探索突破” 与 “商业赋能” 双重维度: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人类对月球、火星及更远星球的探索,推进微重力科学、宇宙认知等领域的科学发现;同时依托商业化模式拓展太空应用边界,为空间制造、太空旅游、在轨科研等新兴场景提供基础设施与服务支撑,是人类迈向 “长期太空生存” 与 “太空文明” 的关键桥梁。
一、市场分析:爆发式增长,2031 年规模近 80 亿美元
1. 全球市场:CAGR 31.6%,商业场景成增长引擎
根据 QYResearch 权威数据,全球载人航天服务市场正处于 “从政府主导向商业爆发” 的转型期,增长势头迅猛:2024 年市场已形成显著规模基数,2025-2031 年将以31.6% 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 实现爆发式扩张,2031 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8.6 亿美元,增速远超传统航天产业(CAGR 约 5%-8%),核心动力来自私营企业的商业创新与太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
从产品结构看,2024 年空间站服务是绝对主力,占比达 51.5%—— 这类服务涵盖国际空间站 / 商业空间站的在轨维护、物资补给、乘员运输、实验设施租赁等,随着 Axiom Space 商业空间站建设推进与中国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需求持续旺盛;其次为发射服务(占比 28.3%,以可重复使用火箭为主)、航天员培训与任务规划(占比 12.7%)、生命支持系统(占比 7.5%),其中发射服务增速最快(CAGR 42.5%),受 SpaceX、Blue Origin 可重复使用技术突破驱动。
从应用领域看,太空探索仍是核心需求来源,2024 年占比 54.2%(销售额超 15 亿美元),主要包括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月球探索)、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等政府主导项目;但商业场景增长迅猛 —— 商业太空旅游(占比 22.8%,CAGR 58.3%)、空间制造与科研(占比 18.5%,CAGR 45.7%)、太空娱乐(占比 4.5%)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预计 2031 年商业场景合计占比将超 50%,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 区域格局:北美主导,亚太加速追赶
(1)消费端:北美占比超 70%,商业需求集中
北美地区:2024 年占比 72%(主要为美国),全球最大市场 —— 美国 NASA 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投资超 930 亿美元)、私营企业的商业航天活动(SpaceX 载人龙飞船、Virgin Galactic 太空旅游)共同拉动需求,2024 年商业太空旅游收入超 5 亿美元,预计 2031 年 CAGR 达 38.5%,持续领跑全球;
亚太地区:2024 年占比 18%(中国、日本、印度),中国是核心增长极 —— 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带动在轨服务需求,2024 年中国载人航天服务市场规模超 3 亿美元,同时民营航天企业(如蓝箭航天、星际荣耀)加速布局商业载人领域,预计 2031 年亚太地区 CAGR 达 35.2%,超全球平均水平;
欧洲地区:2024 年占比 8%,以政府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为主(如参与国际空间站、欧洲航天局月球探测任务),商业航天起步较晚,2031 年 CAGR 预计 28.7%;
其他区域:俄罗斯、中东及非洲合计占比 2%,需求以传统载人航天任务为主,增速相对平缓(CAGR 15.3%)。
(2)生产端:头部垄断,私营企业主导创新
全球载人航天服务生产格局呈现 “北美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亚太企业加速突破” 的特征:2024 年全球前三大厂商(SpaceX、Axiom Space、Virgin Galactic)合计市占率高达 84%,形成绝对垄断 ——
SpaceX(美国):市占率 52%,全球载人航天服务龙头,可重复使用猎鹰 9 号火箭与载人龙飞船占据全球载人运输市场 80% 份额,同时承接 NASA 商业载人任务(合同金额超 40 亿美元),成本优势显著(发射成本较传统火箭降低 70%);
Axiom Space(美国):市占率 21%,商业空间站领域领导者,已与 NASA 合作建设国际空间站商业舱段,2024 年私营科研任务收入超 2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建成首个独立商业空间站;
Virgin Galactic(美国):市占率 11%,亚轨道太空旅游龙头,2024 年完成超 20 次商业亚轨道飞行,票价从 25 万美元降至 15 万美元,吸引超 800 名客户预订;
亚太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市占率 5%)、日本三菱重工(市占率 3%)等以政府项目为主,民营航天企业仍处于技术积累阶段,预计 2031 年亚太企业全球市占率将提升至 12%。
二、核心优势:技术突破与商业创新重塑产业
载人航天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技术领先性” 与 “商业可行性” 的双重突破,彻底改变了传统航天 “高成本、低频次” 的局限:
1. 技术突破:可重复使用与长周期在轨能力提升
可重复使用技术:SpaceX 猎鹰 9 号火箭一级回收成功率超 98%,载人龙飞船可重复使用 10 次,使单次载人发射成本从 5 亿美元降至 5000 万美元,成本降幅达 90%;Blue Origin 新谢泼德火箭亚轨道飞行可重复使用 30 次以上,为商业太空旅游奠定成本基础;
长周期在轨保障:中国天宫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实现 “水 - 氧” 循环利用率超 90%,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从 3 个月延长至 6 个月,部分实验设备可长期运行(如微重力材料科学实验平台),支撑持续科研活动;
深空探索技术:阿尔忒弥斯计划研发的猎户座飞船具备深空通信、辐射防护能力,可支撑月球 - 地球往返任务,为载人登月与火星探测提供技术储备。
2. 商业创新:公私合作与多元化场景拓展
公私合作模式:NASA 通过 “商业载人计划(CCP)”“商业月球载荷服务(CLPS)” 等项目,将载人运输、月球着陆等服务外包给私营企业,既降低政府预算压力,又加速技术商业化 ——2024 年 NASA 向 SpaceX 采购载人运输服务金额超 12 亿美元,同时推动私营企业开发商业空间站;
商业场景落地:太空旅游从 “概念” 走向 “常态化”,Virgin Galactic、Blue Origin 已完成超 50 次商业亚轨道飞行,Axiom Space 组织私营航天员开展国际空间站科研任务(人均费用超 5500 万美元);空间制造领域,利用微重力环境生产的半导体材料、生物制药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24 年相关商业合同金额超 3 亿美元。
三、驱动因素:政府牵引 + 私营创新 + 需求爆发
1. 驱动一:国家级航天计划持续加码,奠定需求基础
全球各国政府对载人航天的投入不断增加,为市场提供 “压舱石” 需求:
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计划 2025 年实现载人重返月球,2030 年前建立月球基地,带动月球着陆器、月球空间站、生命支持系统等服务需求,相关产业链投资超 2000 亿美元;
中国:天宫空间站进入 “应用与发展阶段”,2024-2030 年计划开展 15 次以上载人飞行任务,同时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带动航天器制造、在轨服务等需求;
欧洲 / 日本:欧洲航天局参与阿尔忒弥斯计划,负责月球着陆器推进系统;日本计划 2030 年前实现载人登月,2024 年投入超 10 亿美元研发载人航天器技术。
2. 驱动二:私营企业技术创新,激活商业活力
私营航天企业的 “颠覆式创新” 是市场爆发的核心催化剂:
成本革命:可重复使用技术使发射成本大幅下降,商业太空旅游、私营科研任务从 “天价” 走向 “可负担”,2024 年全球商业载人航天融资超 80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3 倍;
模式突破:Axiom Space 开创 “商业空间站租赁” 模式,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在轨实验与住宿服务,2024 年签约客户包括强生、麻省理工学院等;Virgin Galactic 推出 “太空会员制”,吸引高净值客户长期消费;
技术迭代:SpaceX 星舰项目研发超重型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 2030 年前实现载人火星探测;Blue Origin 研发新格伦火箭,具备近地轨道 45 吨运力,可支撑大型商业空间站建设。
3. 驱动三:太空经济多元化,需求多点爆发
太空经济从 “政府探索” 向 “商业应用” 转型,需求边界持续拓展:
太空旅游:全球高净值人群(资产超 3000 万美元)中,12% 表示愿意体验太空旅游,预计 2031 年全球商业太空旅游市场规模将超 30 亿美元,年飞行次数超 500 次;
空间制造与科研: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研究具有巨大商业价值 —— 利用太空环境生产的蛋白质晶体结构更完整,可加速新药研发,2024 年全球空间制造市场规模超 5 亿美元,预计 2031 年 CAGR 达 45.7%;
太空基础设施:商业空间站、在轨燃料补给站、太空港等基础设施需求增长,Axiom Space、Orbital Assembly 等企业计划 2030 年前建成多个商业空间站,相关投资超 100 亿美元。
四、竞争格局:头部垄断与区域突破并存
1. 全球竞争梯队:三层格局,技术与资源决定份额
2024 年全球载人航天服务市场呈现 “极端垄断” 格局,CR3 达 84%,具体分为三大梯队:
(1)第一梯队(核心垄断,市占率 84%)
SpaceX(美国):市占率 52%,全产业链布局 —— 涵盖载人运输、发射服务、星链互联网(支撑太空通信),客户包括 NASA、私营企业及国际机构,2024 年收入超 12 亿美元,核心优势是可重复使用技术与规模化运营能力;
Axiom Space(美国):市占率 21%,商业空间站领域绝对龙头,已与 NASA 签订超 4 亿美元合同,同时吸引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参与商业舱段建设,2030 年独立商业空间站建成后,预计年收入超 10 亿美元;
Virgin Galactic(美国):市占率 11%,亚轨道太空旅游领导者,拥有超 800 名预订客户,2024 年完成超 20 次商业飞行,同时开发太空培训、太空体验周边服务,拓展收入来源。
(2)第二梯队(区域 / 细分龙头,市占率 14%)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市占率 5%,中国载人航天服务主导者,负责天宫空间站运营与载人飞船研发,同时推进商业载人服务试点,2024 年与国内科研机构签订超 1 亿美元在轨实验合同;
Blue Origin(美国):市占率 4%,聚焦亚轨道旅游与重型火箭研发,新谢泼德火箭已完成超 30 次试飞,计划 2025 年开展常态化商业亚轨道飞行;
其他企业:如欧洲空客(参与国际空间站制造)、日本三菱重工(载人航天器部件供应),合计市占率 5%,聚焦产业链细分环节。
(3)第三梯队(新兴企业,市占率 2%)
以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星际荣耀)、印度航天初创公司(Skyroot Aerospace)为主,目前以技术研发与小型试验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商业服务能力,预计 2027 年后逐步进入市场。
2. 竞争壁垒:技术、资金、资源三重门槛
载人航天服务行业壁垒极高,后进企业难以突破,主要体现在:
技术壁垒:可重复使用火箭、载人航天器、生命支持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周期超 10 年,需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且需通过多次飞行验证(如 SpaceX 龙飞船完成 10 次以上无人试飞才实现载人飞行);
资金壁垒:单次火箭研发投入超 5 亿美元,商业空间站建设成本超 20 亿美元,仅头部企业与政府机构能承担,2024 年全球载人航天服务行业融资集中于前 5 大厂商,占比超 90%;
资源壁垒:需获取发射场地(如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空域许可、国际合作资源(如 NASA、ESA 技术支持),新兴企业获取难度大。
五、未来趋势:深空化、商业化、常态化
1. 趋势一:向深空探索迈进,技术挑战升级
载人航天服务将从低地球轨道(LEO)向月球、火星及更远星球延伸:
月球探索:2025-2030 年,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将实现载人重返月球,建立 “阿尔忒弥斯基地”,带动月球着陆器、月球空间站、月球资源利用(如水冰开采)等服务需求,预计相关市场规模超 50 亿美元;
火星探测:SpaceX 星舰、NASA 火星载人任务计划 2030 年后开展载人火星探测,需突破深空通信、长期生命支持、火星着陆等技术,推动载人航天服务向 “跨行星” 方向发展;
深空技术突破:研发核热推进系统(提升航天器速度)、闭环生命支持系统(水 - 氧 - 食物循环利用率超 99%)、辐射防护材料,为深空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2. 趋势二:商业应用规模化,成本持续下降
商业载人航天活动将从 “小众试点” 走向 “规模化运营”:
太空旅游:亚轨道旅游票价预计 2031 年降至 5 万美元以下,轨道旅游票价降至 2000 万美元以下,年飞行次数超 500 次,全球客户规模突破 1 万人;
空间制造:建立 “太空工厂”,规模化生产半导体材料、生物制药产品,2031 年空间制造市场规模预计超 30 亿美元,占载人航天服务市场 38%;
商业模式创新:推出 “太空共享经济”(如共享空间站实验舱、共享载人运输服务)、“太空保险”(覆盖发射失败、在轨故障风险),降低商业活动门槛。
3. 趋势三:产业链协同整合,区域竞争加剧
全球载人航天服务产业链将加速整合,区域竞争格局重塑:
上游:核心部件国产化(如可重复使用发动机、高可靠性生命支持系统),降低对单一供应商依赖 —— 中国、欧洲加速突破火箭发动机技术,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中游:公私合作深化,政府与私营企业分工明确 —— 政府主导深空探索与核心技术研发,私营企业聚焦商业服务与市场化运营(如 NASA 委托 SpaceX 开展月球运输服务);
下游:区域市场崛起,亚太、中东成为新增长极 —— 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加速商业化,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投资商业空间站项目,预计 2031 年亚太地区市场份额将提升至 25%。
六、投资策略建议
1. 核心投资方向
技术领先型企业:优先布局掌握可重复使用火箭、商业空间站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如 SpaceX(全球商业化标杆)、Axiom Space(商业空间站领导者),这类企业受益于太空经济爆发,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产业链核心环节:关注载人航天器部件供应商(如火箭发动机、生命支持系统厂商)、太空旅游周边服务企业(如太空培训、太空保险),这类企业依附头部厂商,需求增速超行业平均;
区域增长标的:布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载人航天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内载人航天主导者)、Skyroot Aerospace(印度民营航天龙头),区域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将推动业绩快速增长。
2. 风险提示
技术失败风险:火箭发射、载人飞行存在较高技术风险,单次失败可能导致项目延期与成本上升,需关注企业技术验证进展;
政策与监管风险:各国对载人航天的监管政策差异大,国际合作存在不确定性,需跟踪政府项目预算与国际合作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