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工厂老板都有这样的困扰:投产后才发现能耗高——车间空调夏天耗电惊人,生产设备空转浪费电能,照明系统24小时亮着没人管,明明每天强调节约用电但执行……其实,工厂能耗优化不是投产后的补救措施,而是要从规划阶段就需要考虑进去,再搭配投产后的精细化监控,才能真正实现降本。今天就分享以往工厂采用的全流程节能方案及规划到运营的能耗优化案例

一、规划阶段就开始节能设计,从源头减少能耗浪费

工厂能耗高,很多时候是设计时就留了隐患。比如车间布局不合理导致空调覆盖效率低,设备选型没考虑能耗参数,管线设计过长增加输送损耗,规划阶段做好这些点,能直接降低投产后30%的基础能耗。

1. 车间布局:让能耗设备更集中高效

以机械工厂为例,初期规划时把高能耗的焊接车间、热处理车间分散在厂区两端,导致每个车间都要单独装大功率空调和除尘设备,能耗居高不下。后来在新车间规划时,他们调整了布局:

• 把焊接、热处理等“高能耗+高发热”车间集中在厂区西侧,共享一套大型除尘系统和余热回收装置(利用热处理产生的余热,为车间供暖,减少冬季空调耗电);

• 把组装、检验等“低能耗+需恒温”车间放在东侧,利用自然采光(增大窗户面积,选用透光率90%以上的玻璃),白天基本不用开照明。

布局调整后,仅空调和照明能耗就降低了25%——核心逻辑是“按能耗类型分区”,让高能耗设备共享节能系统,低能耗区域借力自然资源。

2. 设备与管线:选节能型,走最短路径

很多工厂在规划时,只关注设备的产能,忽略了能耗参数,反而后期花费更多。

比如:

• 初期采购的空压机是普通型,功率22kW,功率大与节能型,单台设备每年多耗电费近万元;

• 车间管线设计时,蒸汽管道绕了一圈才到生产区,管道热损耗率达15%,后来重新规划管线,走直线最短路径,并加了保温层,热损耗降到5%以下。

规划时的正确做法是:

• 设备选型:优先选“一级能效”设备,比如电机、空压机、水泵等,虽然初期采购成本高5%-10%,但1-2年就能通过节能收回成本;

• 管线设计:水、电、蒸汽、压缩空气的管线,尽量走直线,减少转弯和长度,同时做好保温(蒸汽管)、绝缘(电缆)处理,降低输送损耗。

3. 建筑与照明:借力自然,减少人工能耗

工厂建筑本身也能节能。在规划新厂房时,做节能设计:

• 屋顶装“光伏板”:覆盖厂区20%的屋顶面积,发电量能满足车间30%的照明用电,每年省电费近10万元;

• 车间墙面用“保温材料”:夏季减少外界热量进入,冬季留住室内温度,空调负荷降低15%;

• 照明选“智能感应灯”:车间通道、仓库等区域,装人体感应+光感双控灯,没人或光线足够时自动熄灭,避免“长明灯”。

这些设计看似“增加初期投入”,但从长期运营来看,都是省钱的关键——光伏板寿命25年,保温材料能长期降低空调能耗,智能照明每年能省不少电费。

二、投产后精细化能耗监控找出浪费点

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是基础,投产后的精细化监控才是持续降本的关键。很多工厂投产后,只知道“每月总电费多少”,却不知道“哪个车间、哪台设备在浪费电”,根本无从优化。

有家零部件厂投产后,进行精细化监控半年内能耗下降15%,具体方法

1. 装“分区域电表/水表”:搞清楚“能耗花在哪”

首先在每个车间、每个高能耗设备(如空压机、注塑机)上单独装了电表,在车间进水口、冷却塔进水口装了水表,实现能耗分区、分设备计量。

之前他们只知道“每月总电费20万元”,装了分电表后发现:

• 热处理车间的1台老旧加热炉,每月耗电5万元,比同产能的新加热炉多耗2万元;

• 车间空调在非生产时间(如夜间、周末)还在运行,每月多耗1.5万元。

找到浪费点,才能针对性优化——后来他们淘汰了老旧加热炉,给空调装了定时开关,每月直接省了3.5万元。

2. 建能耗数据看板:实时监控异常能耗

然后把分电表、水表的数据接入“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做了一个实时数据看板,显示每个车间、每台设备的“实时能耗、日能耗、月能耗”,还设置了“异常报警”——比如某台设备的能耗突然比平时高20%,系统会自动提醒。

3. 定能耗考核指标:让每个部门主动节能

最后把能耗指标纳入车间考核——比如给焊接车间定“每吨产品耗电不超过500度”,如果低于这个指标,给车间员工发奖金;如果超过,分析原因并整改。

之前车间员工对“能耗”没概念,下班后忘了关设备、空调的情况很常见;

定了考核指标后,员工开始主动节能:

• 下班前会检查设备是否关闭;

• 调整生产计划,尽量让高能耗设备集中运行(空压机集中运行比分散运行更节能);

• 发现设备异常能耗会主动上报。

员工的主动参与,让能耗优化从管理层的事变成每个人的事,节能效果自然更好。

能耗优化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长期习惯

很多工厂觉得能耗优化就是装几个节能设备、搞个监控系统,其实不是——从规划阶段的源头设计,到投产后的数据监控+员工参与,是一套需要长期坚持的流程。依然记得刚开始的工厂负责人几乎都是很排斥,工作量增加觉得麻烦,投入也大,觉得不一定有用,但半年后看到电费每月实打实少了5万元,才知道这钱花在点子上了。

如果你工厂也有能耗高的问题,不妨先从这两步入手:

1. 检查规划时有没有做分区域能耗设计,比如高能耗设备是否集中、有没有借力自然资源;

2. 投产后先装分区域电表/水表,搞清楚能耗花在哪,再逐步建监控系统、定考核指标。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 喜欢的可以私信 CSR202073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8237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