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 CW 硅光光源?
CW 硅光光源即连续波硅基光源,是通过分布式反馈(DFB)技术实现单纵模连续光波输出的核心光电器件,也是硅光系统中光电信号转换的能量源头。其借助 MOCVD 外延生长与光栅制作工艺,具备极窄线宽、高功率稳定性与低噪声特性,能为硅光芯片提供持续稳定的激光信号。
由于硅材料自身发光效率有限,CW 光源通常采用外置方案,通过晶圆键合等异质集成技术与硅基芯片耦合,既规避了硅基器件的热负载问题,又能匹配高速信号传输需求。作为 1.6T 及以上速率硅光模块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光通信系统的带宽与功耗水平,是连接数据中心、通信网络与算力终端的关键光电子器件。
据GIR (Global Info Research)调研,按收入计,2024年全球CW硅光光源收入大约70.0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达到176百万美元,2025至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4.1%。
技术突破:异质集成打开性能天花板
CW 硅光光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材料与集成技术的突破。当前主流技术路线通过 III-V 族激光器与硅基芯片的异质集成,已实现驱动电压低于 1V、带宽超 100GHz 的性能跃升,解决了传统硅光光源效率低、调制速度慢的瓶颈。
制造工艺的成熟度持续提升,8 英寸晶圆中试线良率已达到较高水平,12 英寸晶圆量产进程加速,晶圆键合缺陷率大幅降低,为规模化供应奠定基础。同时,国产企业在 EDA 设计工具与核心工艺上的突破,正逐步打破高端光芯片领域的技术壁垒,推动行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爆发。
路线分化:场景需求决定市场格局
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差异催生了技术路线的多元化竞争。在超算与大型数据中心领域,配合 CPO(光电共封装)技术的 CW 光源方案成为主流,通过缩短光学引擎与 ASIC 芯片的距离,实现功耗显著降低,已被商用 51.2T CPO 交换机广泛采用。
面向边缘数据中心与中小规模网络,适配 LPO(线性驱动可插拔)方案的 CW 光源凭借成本优势占据一席之地,在传输距离要求较低的场景中具备竞争力。而在量子通信与激光雷达领域,量子点激光器与大功率 DFB 激光器等特种 CW 光源快速兴起,形成差异化市场空间,推动行业从单一通信场景向多领域延伸。
生态协同:国产化浪潮重塑产业价值
CW 硅光光源行业已形成 “材料 - 芯片 - 模块 - 应用” 的完整生态链,区域竞争格局正在重构。北美企业主导标准制定与高端芯片设计,中国企业则在模块量产与成本控制上形成优势,通过与数据中心、AI 设备厂商的深度协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国产化替代成为重要趋势,从设计工具到制造工艺的国产链条逐步完善,高端光芯片国产化率正稳步提升。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加速,设备厂商在高精度贴片机等关键装备上的突破,进一步解决了光耦合效率等产业化瓶颈,推动整个生态链的成本优化与性能升级,为行业持续增长注入动力。
文章摘取环洋市场咨询(Global info Research)出版的《2025年全球市场CW硅光光源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通过专业的市场调研方法深度分析CW硅光光源市场,并在报告中深入剖析CW硅光光源市场竞争者对美国关税政策及各国应对措施、包括区域经济表现和供应链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