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还稳定出50单,第二天直接掉到10单,后台突然冒出‘高价商品’标签,” 3个匹配竞品均价5.2%,触发限流警报,有这种遭遇的卖家并非个例。
2025年Temu高价限流机制的全面升级,正成为跨境卖家的生死考验,未及时处理的限流商品已出现前端屏蔽风险,而非此前的单纯降权。
订单暴跌,Temu高价限流让卖家哀声一片
近日,有关“Temu高价限流”话题的热度愈发高涨,卖家的吐槽更是遍布朋友圈↓
今天热销直接个位数了,好崩;
全线都在崩,不知道该怀疑自己还是怀疑平台;
统一核价38的产品卖了半个月后突然一条链接出现高价限流29;
价格11元的产品,有人抄款,高价限流给我6元的回价;
我的核价过了就限流93%了,直接放弃;
20几个高价限流基本都是成本以下的调价才能解除;
3C卖家栖栖的遭遇更具代表性:“公司旧的热销链接基本上被限流卡死,往年黑五发货忙的要死,今年却闲的要死,月销也从5000多单下滑到了1000多单。”本想靠新品来缓解,但是没多久此种情况再次循环,流量差、竞争卷,再加上公司利润又大部分多来自Temu,便只能调整战略申请品牌入驻,转向做独家产品了,甚至开始从3C类目转出。
不同于以往“直接下架”的粗放模式,Temu这次转而采用“前端屏蔽”这一隐蔽手段,即被判定为高价的商品在卖家后台显示正常,却被隐藏于消费者浏览列表,如同披上“隐形斗篷”,自然流量下降、广告ROI 跌破。
这种机制让大量卖家陷入困惑:“店铺热销品流量一夜断崖式下跌,后台却无任何违规提示”,直到多方求证才发现商品已被“隐形限流”。
“这个高价限流是无解的,哪怕调整了一次,还可能会重复出现,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深耕母婴等多类目的卖家阿天表示,但有的不处理,会断崖式掉销量。
这一变化源于Temu内部启用的新比价机制,系统每小时抓取10万条跨平台竞品数据,通过“申报价高价率”(价格排名倒数5%)和“高价金额”(价差×销量)两大指标动态判定,误判率虽高,但执行力度丝毫未减。
卖家群体已陷入集体焦虑:广州某3C卖家反映45个SKU被标记限流,含3个爆款;深圳服饰卖家则因全托管商品低价复归,半托管商品核价空间被压缩30%,被迫在亏损与限流间二选一。
更严峻的是,平台正堵死 “放置恢复流量” 的旧路径。据卖家反馈,新规实施前,部分限流商品可通过暂时搁置等待自然恢复,但当前若放任不管,不仅流量无法回归,还可能面临资金冻结、限制上新等连锁惩罚。
据悉,美国T86关税豁免政策取消后,54%的关税成本导致商品价格被动上涨,进一步触发限流机制,形成“成本上涨—定价超标—流量丢失”的恶性循环。
有卖家猜测,平台内部大概率是在用新的手段处理高价限流的链接。虽说当下高价限流的链接还是以限流手段为主,但在未来,屏蔽手段可能会逐渐普及。
利润挤压与生存困境,卖家的双重煎熬
就当下来看,Temu卖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核心矛盾集中在“价格与利润的失衡”。
多位卖家反馈的一个事实是,平台对价格的要求已突破成本底线:“成本几十元的商品,被要求降至几元清仓”,薄利多销模式彻底失灵。这种压力在半托管卖家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既要承担选品、备货成本,又要应对平台核价,一旦遭遇限流,库存瞬间变为沉没成本。
栖栖对此深有感触:“3C现在要新资质,一个产品资质好几千,又是新的成本。”如果独家品牌产品做Temu还能做,但普货通货真的卷不下去。
全托管模式的回暖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烈度。2025年下半年,Temu全托管业务流量激增97.3%,曝光量与点击量分别增长40%和85%,但伴随流量红利的是全托管卖家需接受平台核价,同类商品价格较半托管低15%-30%,直接压缩了半托管商品的定价空间。
数据层面的冲击同样触目。Consumer Edge报告显示,Temu美区消费者支出同比增速从50%骤降至零,4月下旬至5月上旬销售额周比下降10%。大量卖家反映销量跌幅普遍在60%-90%:“45个商品同时被限流,热销品全灭”、“订单从日销50单跌至10单”,甚至有卖家因资金冻结陷入运营停滞。
Temu高价限流的本质,是平台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平台通过价格调控实现低价竞争和筛选优质商家的两大战略目标,推动行业洗牌。缺乏供应链议价权的中小卖家,难以承受降价压力,要么被迫退出,要么陷入“降价-亏损-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而个别卖家为规避限流,向低价区间靠拢则会导致同类产品价格趋同,差异化创新动力不足,卖家则需投入更多精力监控竞品价格、报名平台活动、调整定价策略,运营复杂度显著提升。
另一面,关税成本转嫁,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后,关税成本激增300%,这部分成本最终要么由卖家承担,要么通过降价消化,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从长期来看,限流政策也在倒逼行业升级。平台通过淘汰低效、不合规卖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跨境电商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合规化、品牌化成为未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解限流困局,精准运营是王道
面对严苛的限流机制,卖家需摒弃侥幸心理,通过精准运营实现突围。结合平台规则与卖家的实际反馈,以下三大策略可有效恢复流量,供卖家参考↓
精准降价法,卖家阿彪表示:“踩准5%红线,高效解锁流量,能最快解决掉限流问题”。Temu算法明确规定,商品价格较同类竞品高出5%且无差异化优势,将触发限流,破解关键在于“精准降价而非盲目降价”。卖家可以锁定3个核心竞品计算均价,定价较均价低0.1美元(降价幅度5.1%),并在详情页标注“限时调价”标签,制造紧迫感,同时避免长期低价对利润的侵蚀。
活动破局法,对于不愿牺牲利润的卖家,可通过平台活动打破“高价标签”,优先报名“限时秒杀”,设置活动价与竞品均价持平,日常价保持不变;次选“满减活动”(如“满2件减5美元”),通过提升客单价弥补单利损失。
差异化突围,从根源规避价格对比。长期来看,摆脱价格战的核心是打“不可替代性”。微创新打造差异化,通过低成本改进实现产品升级,如在马克杯底部添加独特图案、包装标注“设计师款”,让系统无法匹配同类竞品,即使定价高25% 也可避免限流。
但卖家也需要规避一些禁忌,诸如:降价不达标,有卖家因仅降3%未过5%红线,流量仅恢复20%,还被标记“价格不稳定”,二次限流后更难恢复;活动后急涨价,活动结束立即提价12%,系统会再次触发限流,且第二次处罚更严厉,正确做法是先涨2%,观察3天再逐步调整;忽视隐形竞品,仅监控前排竞品,未察觉新入榜低价商品,导致价格差被动超标等。
正如卖家阿天所说:“在Temu上就需要不断上新,不断找品,这个平台的流量生命周期不太长,要打差异化。”于卖家而言,与其抱怨政策严苛,不如主动适应变化,通过精准定价、差异化创新、合规化运营,在新的游戏规则中抢占先机,抓住平台红利,才能赢得未来的市场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