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单取向聚丙烯(MOPP)薄膜市场报告2025-2031”显示,预计2031年全球单取向聚丙烯(MOPP)薄膜市场规模将达到5.2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6%。



根据QYResearch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调研,全球范围内单取向聚丙烯(MOPP)薄膜生产商主要包括NOWOFOL 、Lenzing Plastics、Trico Specialty Films、Profol GmbH、Futamura Chemical、扬州晟至宝新材料等。2024年,全球前五大厂商占有大约59.0%的市场份额。

主要驱动因素:

单取向聚丙烯(MOPP)薄膜行业正迎来结构性增长机遇,尤其是在全球绿色包装与功能性材料需求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随着下游领域如食品包装、标签、家电保护和工业耗材对高强度、易加工、环保薄膜材料的需求提升,MOPP薄膜凭借其在纵向高拉伸强度、优异的挺度和良好的印刷适应性等性能,在特定应用中逐渐替代传统材料。全球市场正在从稳定向增长转变,尤其是在亚太等新兴地区,MOPP薄膜消费正快速扩张,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目前全球单一材料塑料包装薄膜主要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核心。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对回收效率和环境影响的关注,使得传统的多层复合材料面临政策和市场压力。相比之下,聚丙烯基的单一材料包装,如MOPP膜,具有突出的环保优势。其结构单一、回收路径清晰,可促进废物有效再利用并推动循环经济,显著减少碳足迹,是未来可持续包装材料升级的关键方向。

政策和法规层面正在加快推动MOPP薄膜市场的发展。欧洲推出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修订案(PPWR)、中国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等,都在倡导包装材料的环保化、功能化和回收便捷化。在这一趋势下,具备更高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的MOPP膜成为诸多品牌商绿色材料战略中的潜在替代选项。随着工艺技术改进、原材料优化和应用领域拓展,MOPP膜有望实现技术突破,扩大其在软包装和工业膜中的市场份额,迎来高速增长周期。

主要阻碍因素:

工艺控制复杂性高是MOPP薄膜制造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机械方向拉伸(MDO)虽然能显著提升薄膜的阻隔性、刚性、平整度和拉伸强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非常难以掌握。例如,对于含尼龙或EVOH的多层膜,虽然拉伸能增强其阻隔性能,但也会导致材料变脆。因此,若缺乏对预热温度、拉伸比例、退火位置等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极易出现产品不稳定或物性下降的情况。这对技术能力要求极高,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产品开发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由于MOPP薄膜在结构和配方设计上必须与最终应用高度匹配,稍有不当就会导致产品无法满足强度、粘接或加工要求。许多复杂的MDO产品(如多层功能膜)不仅设计难,而且在量产中容易出现皱褶、断膜、翘边等问题,需要长时间反复调整设备参数,延长了上市周期,同时提高了研发与原材料的损耗成本。使用MOPP薄膜生产的胶带可能出现胶带分层、粘接力不足等问题。

除技术与开发难点外,供应链和运输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MOPP薄膜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但其客户分布全球,且产品对运输条件敏感。在物流受限时期(如新冠疫情),长途运输延误将直接影响下游客户正常使用,尤其是家电、食品包装等对交付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此外,制造商远离最终市场,反馈周期长,也不利于产品性能的快速迭代与优化,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

行业发展机遇:

未来几年,单取向聚丙烯(MOPP)薄膜有望在软包装单一材质化的大趋势下获得更多关注。伴随全球对可持续材料需求上升,MOPP薄膜因其可回收性好、结构简洁而逐渐成为环保包装替代材料的候选。特别是在标签、胶带、电子元件保护膜等细分场景中,其高强度和良好加工性能使其具备较强竞争力。同时,随着新型抗静电、低收缩、高透明改性技术的应用,MOPP膜的性能将持续提升,满足更多高端需求。

全球市场也呈现出区域重心逐步向亚太,尤其是中国转移的趋势。尽管目前欧美厂商仍占据大部分高端市场,但中国的产能扩张速度显著。国内企业若能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如消除收缩与黏连、提升热稳定性与抗静电性能,有望在中高端工业膜市场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推动MOPP膜的国产替代进程。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210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