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0日,美国商务部长吉娜·卢特尼克明确表态,尽管美方对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抱有信心,但8月1日作为拟向欧盟输美产品征收30%关税的起始日期,具有“硬性”特征,届时新关税措施将自动生效。
“硬启动日期”无商量,关税与谈判“并行不悖”
卢特尼克在采访中强调,8月1日的关税生效日期不存在弹性:“不,不,那是硬启动日期。也就是说,8月1日新关税措施就将生效。”他同时释放出矛盾信号:关税生效不意味着谈判终结,“没有什么能阻止其他国家在8月1日后(继续)与我们对话,但从8月1日起这些关税还是得征”。
这一立场与欧盟此前的“暂缓反制”形成鲜明对比。7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宣布推迟原定于14日实施的对美反制措施,以换取谈判空间,但她同时警告:“若未能达成协议,我们将继续准备反制,完全做好准备。”如今美方的强硬态度,让欧盟的“暂缓”面临沦为“被动等待”的风险。
关税生效,车企、消费者首当其冲
若30%关税如期落地,首当其冲的是跨大西洋产业链,尤其是汽车及相关产业:
01欧洲车企出口成本飙升
以德国宝马、奔驰为例,其美国市场销量占比超20%,关税加征后单台车成本可能增加数万美元,要么被迫涨价(削弱竞争力),要么压缩利润(2024年欧洲车企平均利润率仅5.8%,难以消化30%关税冲击)。
02美国本土车企“连锁承压”
福特、通用等依赖欧盟零部件(如变速箱、电子系统)的企业,将面临零部件进口成本上涨,可能传导至终端售价或生产计划调整。
03消费者为关税“买单”
欧洲高端消费品(皮具、葡萄酒、奢侈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预计上涨30%-50%。
边谈边打,贸易摩擦或升级
国际贸易专家指出,美方“谈判与关税并行”的策略,本质是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通过“既成事实”逼迫欧盟让步。但这种高压手段可能引发反噬:
✅欧盟已明确表态“做好反制准备”,若关税生效,欧盟可能对美国农产品(大豆、玉米)、能源产品(液化天然气)加征报复性关税,波及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和能源出口商。
✅全球供应链将加速“避险调整”:企业可能提前转移产能(如欧洲车企将美国工厂产能提升,减少本土出口),导致产业链碎片化,长期推高全球贸易成本。
8月1日前的博弈窗口:破局希望何在?
目前距离8月1日仅剩10天,美欧谈判焦点集中在“汽车关税豁免清单”和“工业补贴规则”。欧盟希望美方将汽车及零部件排除在关税清单外,而美方则要求欧盟放宽对美国能源产品和科技企业的市场准入。
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内达成全面协议的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部分豁免”的折中方案——例如美方对欧盟电动车暂时豁免关税,换取欧盟降低液化天然气进口壁垒。若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共识,8月1日后,全球贸易将正式进入“美欧互征关税”的新阶段,给本就疲软的全球经济复苏再添阻力。
接下来,全球都在密切关注美欧双方是否能在8月1日前打破僵局,达成贸易协议,从而避免这场关税大战的爆发。而其他国家也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防贸易局势恶化对自身经济和贸易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