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车身结构胶介绍
白车身结构胶是一种应用于汽车白车身阶段的高强度工程胶粘剂,主要用于车身钣金件之间的连接与加固。它通常为环氧类、聚氨酯或丙烯酸体系,具备优异的粘接强度、耐冲击性、耐腐蚀性和耐高低温性能。该胶主要用于替代或辅助点焊、螺栓等传统机械连接方式,常见应用部位包括侧围、门槛、地板、B柱、车顶和发动机舱框架等。白车身结构胶通过在烘烤涂装前的固化过程实现与金属基材的高强度结合,不仅提升车身结构刚性和碰撞安全性,还能有效隔绝水汽、防止接缝腐蚀。此外,它还有助于轻量化设计,使制造商可更多采用铝合金、高强钢等异种材料,提高整车能效。随着新能源汽车和高安全标准的发展,结构胶的用量持续上升,已成为现代整车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图00001. 白车身结构胶图片
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31年全球白车身结构胶市场规模将达到1,895.54百万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6%。
图00002. 白车身结构胶,全球市场总体规模
如上图表/数据,摘自QYResearch最新报告“2025年全球白车身结构胶行业总体规模、主要企业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排名”
图00003. 全球白车身结构胶市场前16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基于2024年调研数据;目前最新数据以本公司最新调研数据为准)如上图表/数据,摘自QYResearch最新报告“2025年全球白车身结构胶行业总体规模、主要企业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排名”。
全球范围内,白车身结构胶主要生产商包括Henkel,Sika,DuPont,H.B.Fuller,Sunstar等,其中前五大厂商占有大约55%的市场份额。
主要驱动因素:
汽车产业对轻量化、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持续追求,促使车企逐步替代传统焊接、铆接等连接方式,转向“胶接+焊接”复合工艺,以提升车身整体性能。此外,全球环保法规日益严格,以及整车厂商碳中和目标的加快推进,推动低VOC结构胶成为技术研发焦点,绿色环保逐渐演变为衡量结构胶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标准。与此同时,随着整车制造技术朝着一体化和精密化方向演进,结构胶已被纳入主机厂的同步开发体系,依托机器人点胶、在线检测等智能制造工艺,实现工艺效率与连接质量的双重提升。再加上各国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如C-NCAP、Euro-NCAP)不断提高,对结构胶的强度、耐久性、防腐性等提出更高标准,从而促使整车企业对高性能结构胶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
主要阻碍因素:
白车身结构胶行业面临多重发展阻碍,主要体现在产品认证周期长、客户导入门槛高、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以及环保法规日益趋严等方面。首先,作为关键结构安全材料,结构胶需通过整车厂极为严格的测试与验证,认证周期通常为1~3年,这对新进入者和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构成显著壁垒,限制了行业的快速竞争与扩张。其次,结构胶核心原材料高度依赖石油化工链,价格易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叠加下游车企压价趋势,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加大,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此外,在国家环保政策持续收紧背景下,企业需加快向低VOC或水性环保型产品转型,同时对生产体系进行绿色改造,这不仅提高了技术门槛,也显著增加了合规成本,尤其对中小胶粘剂厂商造成较大压力,成为行业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行业发展机遇: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兴起,大量铝合金、碳纤维等轻质材料在电动车结构中的应用迅猛增长,而这些异种材料之间的连接难以依赖传统焊接方式完成,使得结构胶因其优异的异材粘接性和应力分散特性,成为理想的连接解决方案,市场需求持续上升。同时,整车减重趋势愈发明确,推动高性能结构胶在白车身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此外,制造企业也在不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依托智能工艺和数字仿真技术,进一步提升结构胶的应用效率和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随着国家及地区政策对绿色环保材料推广力度加大,低VOC、水性等环保型结构胶产品正成为企业创新的重点方向。这些技术演进与政策引导交织,为白车身结构胶市场拓展、产品升级和行业转型提供了良好发展土壤与长期增长潜力。
QYResearch企业简介
QYResearch是全球知名的大型咨询公司,行业涵盖各高科技行业产业链细分市场,横跨如半导体产业链(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制造、封测、分立器件、传感器、光电器件)、光伏产业链(设备、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辅料支架、逆变器、电站终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力电池及材料、电驱电控、汽车半导体/电子、整车、充电桩)、通信产业链(通信系统设备、终端设备、电子元器件、射频前端、光模块、4G/5G/6G、宽带、IoT、数字经济、AI)、先进材料产业链(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机械制造产业链(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气机械、3C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激光、工控、无人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