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跨境电商出口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而政策层面的调整无疑成为影响行业走向的关键力量。国家税务总局于2025年8月1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出口退税规则的多项重要调整,更是引发了跨境卖家们的高度关注。根据征求意见稿,出口企业在货物报关出口后的次月至次年4月30日前需完成退税申报并收汇;若在36个月内未申报,将被视为内销,需补缴增值税。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买单出口这一曾经在跨境电商行业中被部分企业采用的出口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政策之网的不断收紧,买单出口的风险逐渐浮出水面,而36个月申报规定的出台,更是让买单出口的风险呈几何倍数增长。
买单出口:曾经的“捷径”,如今的“险途”
(一)买单出口模式解析
在跨境电商的发展历程中,买单出口曾是一种备受部分企业青睐的出口方式。所谓买单出口,是指一些不具备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或个人,通过向拥有合法出口资质的公司支付一定费用,购买一套完整的出口报关单证,借用其名义向海关申报,从而实现货物出境的目的。这种模式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对于那些出货量较少、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或产品退税率较低的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从实际操作来看,买单出口的流程大致如下:当企业完成货物生产后,联系货代公司或报关行,货代公司或报关行则会帮助企业准备报关所需的文件,如核销单、发票、委托书等,然后以提供报关单证的公司名义向海关申报出口。在货物运输环节,货代公司会负责安排货物的运输,将货物运往目的港。而在目的港清关时,企业需要确保使用的单证(提单、箱单、发票)抬头一致,以避免清关时出现问题。
买单出口模式之所以在过去受到部分企业的欢迎,主要原因在于其能够简化出口流程,节省企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对于一些退税率较低或为0的产品,开票成本较高,采用买单出口方式可以避免繁琐的退税手续,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多地税局强势出击
2025年7月,深圳税局集中公布多起“骗取出口退税”案件,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元到百余万元不等,涉事企业均被处以1倍罚款。通报显示,这些企业均通过虚构出口业务等手段,违规申领国家出口退税款。这些企业通过挂靠注册,无真实经营场所;账面有出口记录,但现场无仓储、装货记录,实物流转缺失;同时,缺少真实发票、合同、报关单、结汇凭证,导致资金流、货物流、票据流“三流”无法匹配。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蒙古满洲里税局也公布了一起典型案例,从南到北,执法行动的节奏近乎无缝衔接,无论涉案金额大小,这些案件所指向的都是买单出口这一灰色链路;早在 2025年6月,江苏徐州就已开出了本年度同类案件中涉案金额较高的罚单。当地某物流公司因买单出口虚假申报退税,被徐州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罚款429.65万元。这一系列案例表明,监管部门对于买单出口模式的关注早已开始,并且在近期进入了集中整治阶段。
(三)违规风险深度剖析
从法律角度来看,买单出口涉及伪造单证、骗取退税等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实,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制裁;在税务方面,买单出口企业往往存在逃税行为。由于通过这种方式隐瞒出口销售收入,不向税务机关申报其收入,偷逃国家税款,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相关附加税费。
买单出口还会对企业的信用造成严重损害,如一些银行在审核企业的贷款申请时,也会将企业的税务合规情况纳入考量范围,买单出口企业可能会因信用受损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进而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发展。
出口免税36个月申报大限:不可逾越的红线
(一)政策详细解读
2025年8月1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出口免税36个月申报规定成为了众多跨境卖家关注的焦点,意见稿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纳税人出口货物适用免征增值税的,自报关出口之日起36个月内未申报免税的,将被视同向境内销售货物,应按规定缴纳增值税。这意味着,跨境卖家在货物报关出口后,必须在36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免税申报,否则将面临按照境内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的风险。
对于跨境销售服务和无形资产,意见稿第五十二条也做出了类似规定。适用免税的服务或无形资产,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6个月内未申报免税的,也将被视同向境内销售,应缴纳增值税。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和无形资产转让业务,如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技术服务、商标使用权转让等。
在委托出口责任划分方面,意见稿第五十条规定,以委托方式出口货物,需按规定办理手续,由委托方退(免)税或免征增值税;未办理的,由境内发货人承担退(免)税或缴纳增值税的责任。这一规定明确了委托出口业务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了因责任不清而导致的税务纠纷。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跨境卖家采用委托出口方式,必须确保相关手续的完备,否则将由境内发货人承担相应的税务责任。
(二)逾期后果警示
36个月内未申报免税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一旦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申报免税,出口货物或跨境服务将被视同境内销售,企业需按照规定缴纳增值税。如果企业长期依赖出口退税来维持运营,逾期未申报免税导致无法享受退税政策,企业的资金压力将陡然增大,可能无法按时支付供应商货款、员工工资等,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除了经济上的损失,逾期未申报免税还可能引发税务部门的重点关注和稽查。税务部门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逾期未申报免税的情况,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税务申报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在审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还存在其他税务问题,如偷漏税、虚开发票等,企业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包括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等,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合规出海,行稳致远
在跨境电商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政策的变革和监管的加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买单出口模式曾经作为部分企业的“捷径”,多地税局对买单出口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以及出口免税36个月申报大限的明确规定,都在警示着跨境卖家们,合规经营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合规经营不仅是企业应对政策风险的关键,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只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合规经营还能够帮助企业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积极拥抱合规,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是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中稳健发展的关键。在未来的发展中,跨境电商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政策调整和监管挑战。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政策变化,坚守合规底线的企业,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