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苹果17即将在九月问世,一场围绕新品的 “预热战” 已悄然打响。令人意外的是,率先抢占流量的并非官方动作,而是亚马逊平台上部分卖家上架的iPhone 17周边产品。然而,这种看似抢占先机的行为实则已触碰平台红线!


亚马逊平台零容忍:千万别碰!


亚马逊平台对知识产权和商品信息准确性要求严格,在苹果新品未正式开售前,明确禁止使用其未发布产品的商标词语,未经授权使用“iPhone 17”相关词汇、上传不实宣传图片或错误标示兼容性等行为均属违规,系统查实后轻则下架商品、重则封禁店铺


目前已有不少卖家因提前上架iPhone 17周边产品,被苹果投诉侵权,导致多个ASIN下架、收到警告邮件且店铺绩效受损,麦德通在此提醒卖家,切勿抢跑上架未发布产品的配件,需等待官方发布后再合规开展经营。



除上述违规行为外,以下几类操作同样极易触发封号,卖家需重点规避:


>价格欺诈:


以虚假折扣、先涨后降这类行为,均属于恶意定价,会被系统直接触发封号。


例如,某商品无任何历史销售记录,却标注 “原价1000元,现价100元”,此类明显不符合常理的定价,极易被平台监测并严厉处罚


>关键词滥用:


把知名商品的名称设为关键词,或者堆砌无关热词(如普通手机壳写 “iPhone 配件”)、重复属性词(如 “USB Cable Charging Cable USB…”)都属于违规行为,一旦被发现,商品将会被降权或下架。


>品牌侵权:


未经授权使用 “Nike”“Apple” 等品牌词,蹭商标词汇,以及将品牌产品图作为自己的产品图等操作,不仅构成侵权行为,甚至涉嫌虚假宣传,必然会面临品牌方投诉或平台处罚。


如何自查listing避免被扫号


虽说亚马逊大批扫号已经见怪不怪了,但近期平台处罚力度持续收紧,尤其临近销售旺季,做好Listing自查更是重中之重。以下四点自查方向,帮助卖家删除敏感信息、规避下架与封号风险:


规避知名品牌的知产元素


选品和上架前,需仔细检查商品及listing是否涉及他人商标、版权专利,杜绝 “蹭大牌” 行为。例如避免使用 “Apple 兼容款”“类似 Dyson” 等易混淆消费者的表述,在listing中务必过滤他人品牌词。警惕“变形设计”“谐音梗”等擦边行为。


全面筛查listing中的敏感词汇


梳理 Listing 中的标题、A + 页面、五点描述等文案内容,重点排查三类敏感词:


促销类:如 “优惠”“折扣”“特价”“限时”“返现”“Free Gift”“100% Risk-Free” 等,易被判定为虚假宣传;


平台关联词:如 “Prime”“亚马逊”“最佳”“选择” 等,可能干扰平台系统判断或误导消费者;


认证 / 标准类:如 “FDA”“EPA”“FCC”“USDA”“ISO” 等,若未取得对应官方认证,切勿使用,否则极易触发封店。


自主创立品牌,加固知产合规


自主研发或改良打造差异化产品,申请自有的知识产权,筑起品牌护城河。商标布局时,麦麦建议除了热门布局的国家(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同步在易遭抢注地区进行防御性注册(如墨西哥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商标抢注频发国家)。


加强商标监测,以防商标被抢注


平时要多留意商标注册情况,一旦发现自己的品牌或使用的产品常用词被注册成功或正在注册,可采取修改listing、提出异议或无效商标等方式自保。


亚马逊平台的合规要求从来不是纸上条款,而是直接关系店铺生死的经营底线。建议卖家勤自查,唯有提前筑牢知产防线,才能规避违规风险!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5759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
服务介绍
麦德通IPPMaster是欧税通旗下全资子公司,专注全球商标外观合规服务,全方位助力品牌安全合规跨境出海。自成立以来,拥有15年+代理经验的海外律师团队,同时在英国拥有自营。与全球220+国家/地区的1700多家律所合作,其紧密合作海外事务所、代理机构、资深律师已经覆盖四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