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经过去一大半,今年Meta其实上线了不少新功能,但很多投手还是按照老一套方式一成不变,今天这篇文章帮大家整理了Meta今年发布的一些重要信息,拆解出对广告主未来投放方向的6个启示,希望能帮助大家的广告投放效果更上一层楼。
一、用增量归因判断广告价值
传统归因方式(比如最后点击归因)会误导 35% 的预算,那些“本来就会买”的用户,被算成了广告带来的转化。Meta 推出的增量归因用更复杂的模型,只归因广告“直接促成”的那部分转化,而剔除掉本来就可能发生的转化。
如果你想用增量归因测试一下你的转化“水分”大不大,直接在广告组或报告里把归因方式改成“增量”就行,跟之前的转化数据对比一下,就知道有多少用户是真正由广告带来的了。
二、追踪Z 世代的行为
如果你还在靠 “点击量” 判断广告效果,那你可能已经丢了 Z 世代这个关键客群。Meta 数据显示:Z 世代有 2 倍的概率不点击广告,但会默默记住品牌,然后通过 “刷到广告→群里讨论→搜品牌名→下单” 的路径完成购买。
想抓住这群用户,广告主必须调整 “追踪逻辑”:一方面要启用 Conversions API(CAPI),它能追踪到用户在浏览器外的行为,比如从 Facebook 看到广告,去浏览器搜品牌;另一方面要设置 “长展示归因窗口”,别只统计 “点击后 1 天转化”,把 “看过广告 7 天内转化” 也纳入统计,才能不遗漏 Z 世代的隐性转化。
三、尝试创作者广告
Meta官方发布的数据表明:用创作者合作广告,比品牌自己做的广告点击率高 53%,单次转化成本(CPA)还低 19%。因为真实创作者的推荐,就像朋友的分享一样,更能赢得用户信任。
商家未来可以尝试这两个方法:一是用 Meta Creator Marketplace(创作者市场),筛选达人合作,比如做美妆就找 “护肤测评类”,做家居就找 “生活方式类”;二是把创作者的内容 “广告化”—— 比如将达人的测评视频剪切成广告素材,绑定品牌页投放,既有 “真实感”,又能借 Meta 算法放大触达。
四、重视事件匹配质量(EMQ)
很多广告主投放效果差,总以为是 “素材不行”,其实问题可能出在 “事件匹配质量(EMQ)” 上 —— 简单说,就是 Meta 没 “看懂” 你的用户行为,比如用户明明下单了,系统却没把这个转化算到广告头上。
想提升 EMQ,记住 5 个实操步骤:
Pixel+CAPI 一起用:Pixel 管浏览器端(比如用户在网页下单),CAPI 管后端(比如用户在 APP 下单),双管齐下才能不漏数据;
多传用户信息:把用户的 Email、手机号、姓名等信息加密后提交给 Meta,信息越全,匹配越准;
开启自动高级匹配:在 Events Manager 里一键打开,系统会自动帮你补充用户数据;
定期查得分:7 分以上是优质,低于 7 分的事件(比如“加入购物车”“购买”)要重点优化;
先优化高价值事件:优先把“购买”这类核心事件的 EMQ 提上去,比优化 “点击” 更有用。
五、广告健康评分卡上线
Meta 推出了 “Performance Scorecard(广告健康评分卡)”,它会从多个维度给你的账号 “体检”:比如是否使用自动化、广告素材是否多样、是否进入学习期、优化目标选择等等。对于新手来说可以更好的发现账户问题,为我们的广告优化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不用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六、针对价值进行优化
价值规则允许广告主根据特定受众特征(如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操作系统等)设置出价调整比例。比如你投放了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女性用户的付费意愿更强,那么你可以为女性用户设置溢价(如提升20%出价),反之也可以进行降价。这一功能可以让广告主更加灵活的调整预算分配,提高高价值人群触达率。
Meta的广告生态每一年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广告主如果能尽早布局,将这些新方向整合进投放策略,或许就能在算法竞争加剧的环境中抢占先机。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就点个关注吧~需要Facebook二、三不限账户或者想了解尤里改自动化广告投放系统的朋友可以扫码添加客服咨询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