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不能去”的说法在出海圈流传甚广,不少企业听风就是雨,还没深入调研就打了退堂鼓。其实不是不能去而是不能盲去,看清无数企业踩过坑后沉淀的教训再进行理性决策,避免再次踩坑。今天就拆解这些传言背后的7个常见败因,看清风险才能理性决策。

一、国内模式硬套越南团队,管理难以适配

不少企业带国内管理模式进入越南,忽略员工工作理念、沟通方式差异。有的搞高压管理,加班不依法付加班费;有的管理层不学越南语言文化,靠翻译传指令,易出错、漏诉求。(996在越南不适用)

河静省某中资机械厂,中方主管当众批越籍员工效率低,引发200人停工。企业最终付人均1500元赔偿,停产两周损失超百万,团队信任崩塌。

二、合规有疏漏:政策红线把握不足,运营容易被卡

越南环保、劳工、税务等监管趋严,但部分企业抱先投产、后补手续心态。某塑料包装厂未环评就开工,废水直排被举报,停产整改3个月,罚款占年营收18%,客户还被抢。

还有企业未按规定给员工缴社保,被查后补缴欠款,还进了失信名单,无法享政府扶持。

三、供应链问题:进口依赖或本地适配差,生产容易断档

越南核心零部件、高端原材料多靠进口,不少企业陷供应链困境。某汽车品牌2010年在越合资建轻卡厂,核心部件需从中国进口,成本高、良品率低,14年没产出合格卡车。

也有企业盲目选本地采购,因供应商质量差,电子配件故障率超15%,丢了长期客户。

四、产品偏离需求:照搬国内款,难获本地认可

越南消费者需求、使用场景和中国不同,部分企业不调研就运国内产品进入越南。某小家电企业照搬电饭煲、电风扇,没考虑越南电压不稳、雨季潮湿,返修率30%,还没本地售后,半年就退出市场。

有的食品企业没注意越南人喜欢甜食,低糖零食没人买,只能低价清库存

五、劳工关系问题:轻视工会作用,纠纷易升级

越南工会话语权大,不少企业忽视工会诉求。槟城某中资工厂让员工加班,只愿付双倍加班费,拒付法定三倍,工会起诉后,企业停产还赔客户损失,金额是订单利润的200%,项目亏损退场。

还有企业欠薪、不缴社保,引发工人抗议,被曝光后品牌形象全毁。

六、扩张冒进:短期盈利就盲目投入,资金链易断

有些企业在越初期盈利,就急着扩产能、拓业务,没考虑越南信贷收紧、需求波动。某中资建材厂第一年盈利超千万,就计划投2亿建新线、跨省设网点,因贷款难、旧产能营收降,资金链断,只能关停。

七、竞争策略偏:企业自身决策原因,品牌口碑受影响

越南纺织、电子、家具等行业,中国企业常互相压价。某纺织代工厂为拿品牌订单,报价低10%,却减质检,次品多,被品牌拉黑供应链系统,还让其他中国代工厂遭严查。

这种内耗还让越南本土企业受益,他们借“中国产品质量差”推扶持政策,抢市场。

靠产品研发贴合需求,凭人性化管理凝聚人心,才能在越南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合上面所提及的部分中国企业在越的失败,不是运气问题,而是惯性思维所致——用国内经验硬套本地市场,用粗放管理应对复杂需求。想要在越南站稳脚跟,关键在于跳出固有模式:以深度市场调研为基础,做适配本地使用场景的产品研发;以尊重与共情为核心,推行契合越南文化的人性化管理。唯有产品能打动消费者,团队能凝聚向心力,企业才能形成“市场认可—业绩稳定—团队成长”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越南不能去”的传言,本质是对“盲目跟风”的警示,而非对市场本身的否定。越南有年轻的人口、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有政策红利,但这些优势只留给有准备的企业:能接受成本不低反高的现实,能应对基础设施的短板,能搞定产业链和劳工关系的难题。与其被传言劝退,不如把这些隐忧当成“尽职调查清单”。想清楚自己的产业是否适配越南的供应链,能否承受政策波动的风险,是否有能力做本地化管理——想明白这些,再决定是绕道走还是踏实闯,才是对企业负责的选择。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8596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