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情感分析
文章导读
    在VR话题如此火爆的当下,营销领域又能怎样和VR技术相结合,带来新的营销变革呢?VR正在成为营销的一种手段或媒介。这部片子显示了VR头盔增加移情作用的效力。品牌需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品牌价值融入VR体验,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无论从技术市场还是资本市场,VR(虚拟现实)在全球范围内都将被列为近几年最值得关注和投入的领域,前景广阔。在VR话题如此火爆的当下,营销领域又能怎样和VR技术相结合,带来新的营销变革呢?

    VR新营销

    VR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它所带给用户的升维沉浸感将颠覆下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感官体验。

    VR正在成为营销的一种手段或媒介。国外75%品牌客户已经开始享受VR的红利,国内品牌也正在开启需求模式,关于 VR营销的探讨和实施正在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当今消费者注意力越来越短暂,他们只关注自己要寻找的对象,越来越不愿意被动的接受广告,而在营销上要更注重给消费者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VR营销更多的就是通过沉浸式的场景体验,使用户产生浓厚的兴趣偏好和忠诚度,进而引发基于用户强关系链的传播与分享,这便形成了一个全新的EAS营销模型——体验(Experience)、注意(Attention)、分享(Share),这种直接从体验到效果再到分享的扁平化营销环节,效率会非常高。

    目前,VR营销大体可归纳出病毒营销、线下体验、线上体验、联合营销几种类型,部分汽车类、旅游类、快消类客户已经在VR营销上做了尝试。

    但对于设备生产商、品牌和内容创作者来说,最大的威胁在于他们仅停留于VR技术最初的亮点和噱头。

    对这项技术的成功运用最终需要赢得消费者的感性及理性认同,这需要的不仅是讨巧的花样。那我们结合过往的营销经验有哪些好的营销方式可以玩转VR营销呢?

    用优秀的内容契合VR的沉浸式体验

    营销行业要想实现对VR的普遍化使用,就需要形成一个丰富、动态的内容生态体系。沉浸式的体验如果被应用到干巴巴的品牌内容或视频广告上,消费者是不会接受的。

    传统的“干扰式”广告内容与这项技术的沉浸式特点是相违背的,甚至有可能完全浇灭消费者的兴趣。

    鉴于传统广告与VR的沉浸式场景两不相融,品牌营销者和代理商必须横向思考,探索利用这个新媒介的其他方式,我们仍然要为消费者在场景体验中创造优质的内容,创造额外的价值,艺术和广告的结合可以为品牌创造影响受众的新方式,而不必打扰受众体验,这将进一步支撑VR产业的增长。

    用VR的移情作用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VR是有着移情魔力的机器。2016年,联合国发布了一部虚拟现实的小型纪录片《Clouds over Sidra》,把观众代入一个生活在约旦难民营的12岁女孩的视角中。

    这部片子显示了VR头盔增加移情作用的效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个募捐项目发现,这部VR影片的观看者中每6人就有1人进行了捐赠,这是普通营销效果的两倍。

    增强情感体验的效力意味着VR也可以帮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品牌需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品牌价值融入VR体验,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创造有价值的店内或工厂体验

    在实体零售空间内,营销者可以利用VR技术增加客流量、创造有价值的店内体验。在工厂展示方面,可以给客户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更便捷的实现工厂场景展示。

    要想利用VR设备获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在强化客户体验的同时,服务于一个总体的商业策略。只有这样,VR才能既创造出令客户记忆深刻的体验,又产生实际的商业效果。

    创造有价值的体验,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让受众置身于现实难以到达的环境中,如火星、海洋;让受众置身于某一个人物视角,产生移情作用,这可以用于宣传品牌的公益目标;制作更高水平的视觉艺术效果,拓展创造空间;利用沉浸式体验解决零售店定制化的问题,如选择油漆颜色、模拟试装效果。

    用合适的策略实现营销目标

    VR技术的使用应该被视为品牌宏观营销策略的一部分,品牌在投资之前必须明确需要解决的商业问题、品牌的价值定位、营销效果的考核指标和投资回报率。

    品牌应该考虑与核心目标相匹配的技术和应用。如果目标是增加顾客的留存率和购买决策时间,店内或公司内部的完全沉浸式VR体验可能更合适;如果目标是尽可能扩大内容的受众范围,那么在视频网站上发布一个VR视频就更合适。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8456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