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凭借其便捷的语音短信、免费的信息发送和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扫一扫等社交功能受到大众宠爱,成为即时通讯软件的“龙头老大”。

聊天功能是微信的基本功能。微信能发送文字、语音短信,还支持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发送,用户可以根据爱好和习惯自主选择合适的交往方式。为了增强交往功能,微信后来拓展了原有的语音功能,增加了实时对讲机,借助这种实时对讲功能,用户可以与好友随时进行语音即时交流。实时对讲过程中,发布信息及时,而且不会留下聊天记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已经几无区别。微信传播呈现中心多元化的特点,意见领袖被弱化,朋友圈内的每位用户平等传播信息,传播者的评论、意见等信息也在传播过程中淡化,而关系强度在微信传播中则显得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微信朋友圈这张信息网络的范围和强度。

微信作为网络社交的现实化回归,增加了虚拟社区的理性成分,奠定了公共领域的建立基础。微信社区内部往往成员固定,群体存在感强,互动活动具有群聚性。此外,由于“把关人"角色弱化,微信用户在共同关心的议题下畅通无阻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者还必须接受较佳论证的效力,随着论证的好坏,支持每个派别的人数会发生改变,这样,用户与圈子内部其他朋友的即时互动就会持续不止,并最终形成一个自由言论的网络公共空间。

微信是一个基于熟人网络的交流空间,用户角色与现实生活基本一致,且每个主体地位平等,彼此交往的可信度较高,群体认同感、责任感较强,因此,每位用户都会尽量约束自己的言行,更愿意理性思考,谨慎发表言论,富有建设性地参加群体讨论,产生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不用担心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领域。传统的公共领域,人们必须交替发言,而微信社区就像会议室的一张圆桌,参与者围坐在一起讨论对话,加上强大的搜索、超链接手段,大家都有一席之地,何意见都能够平等交流,既不会被“把关"掉,也不会被排挤掉。只要某个特定人物发起某个特定话题后,一旦引起其他参与者回应,就会上升为公共议题。

随着讨论人数不断增加,整个讨论就会形成一个网络,可能还会在某个节点进一步分叉,引起新的议题、形成新的网络。可见,与传统公共领域的“线状”结构不同,微信公共空间呈现的是一个“网状”结构。

由于微信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微信公共空间中,基本没有弱势群体。传统媒体中的弱势群体,在微信社区里不但可以在同意别人时不背叛自己,还能够发出完全属于自己的意见,进而融入信息社区。微信在国际贸易东南亚国家的采购商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毕竟时区差别不大,可以实时沟通,不过这批采购商能用微信,说明他们对我国的产品质量也是有所了解,对产品价格也是非常敏感,所以用微信联络国外客户,大单根本没有,微信的定位还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互动,即时发布和接收交际信息,其现场感和快捷性超越了任何传统媒体。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9066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