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锂电池产业链
珠海冠宇:2025年1月在马来西亚奠基首个海外新能源生产基地,投资额20亿元,预计2025年底投产,布局动力电池全球供应链。
瑞浦兰钧:2025年1月宣布在印尼建设首座海外电池工厂,一期规划年产8GWh动力与储能电池。
亿纬锂能:2025年2月马来西亚工厂首颗圆柱电池下线,年产能6.8亿只;储能项目预计2026年初量产。
欣旺达:2025年3月获泰国批准投资107亿元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厂,为泰国首个大型电池生产项目。
科陆电子:2025年3月计划在印尼投建3GWh储能生产基地。
双登集团:2025年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募资在东南亚兴建锂电产能。
二、汽车及零部件
长安汽车:2025年5月泰国罗勇新能源整车基地投产,规划年产能20万辆,为首个海外新能源工厂。
哪吒汽车:借势《哪吒之魔童闹海》IP热度,2024年在泰国纯电车市场占有率居国际品牌第二(16%)。
汽车零部件企业:2025年Q1泰国新增420家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较2020年增长3倍。
三、材料及零部件配套
华友钴业:2025年2月印尼三元前驱体项目二期竣工,建成5万吨高镍电池材料产能。
新宙邦:2025年4月拟在马来西亚投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生产基地。
星源材质:马来西亚槟城隔膜基地预计2025年中期投产,规划20亿平方米湿法隔膜产能。
格林美:2025年4月联合韩国ECOPRO在印尼建设20万吨正极材料厂。
龙蟠科技:2025年4月印尼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基地二期开工。
四、消费与科技企业
博多控股(酷乐冰城):在印尼开设300余家茶饮门店,同步布局原料出口与马来西亚生产基地。
中策橡胶:泰国工厂年营收10亿美元,印尼工厂达产后预计年收5亿美元。
企业出海东南亚不同业务架构设计
①制造业转移
中国大陆公司 → 新加坡公司 → 东南亚子公司(如越南、泰国)
推荐原因:
新加坡公司作为中转站新加坡与越南之间签订了《新越税收协定》,根据该协定,越南公司向新加坡母公司分配股息时,适用最低5%的预提所得税率。此外,新加坡公司在转让越南公司股权时,无需在越南缴纳所得税。
越南/泰国公司作为运营实体
越南及泰国作为东南亚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热点,具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是制造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
适用场景:适合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希望利用东南亚的产业链优势和关税优惠的企业。
②海外上市
中国大陆公司 → 开曼公司 → 东南亚子公司(如越南)
推荐原因:
开曼群岛是国际知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开曼群岛的法律环境成熟,税收政策优惠(无企业所得税、资本利得税等),且公司信息保密性高。
开曼公司作为控股公司,起到资金调配、税务筹划和海外上市主体的作用。可以有效隔离中国大陆母公司与东南亚运营实体之间的风险。这种架构有助于保护母公司资产,降低因海外业务运营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
适用场景:适合大型企业或有海外上市计划的企业,尤其是需要在东南亚布局多个业务板块的企业。
③跨境电商
中国大陆公司 → 新加坡公司 → 东南亚子公司(如印尼、菲律宾)
推荐原因:
东南亚市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近6.9亿),中产阶级崛起,消费潜力巨大。在电商平台领域(如Shopee、Lazada、TikTok Shop)在印尼和菲律宾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企业可以更好地进入当地市场,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等品类的需求。
新加坡与东南亚各国(如印尼、菲律宾)签订了广泛的双重税收协定,能够有效降低股息分配和股权转让的税务成本。而且对境外收入免税,企业可通过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全球税务布局。
适用场景:适合跨境电商企业,尤其是希望利用东南亚电商市场潜力的企业。
④区域总部布局
中国大陆公司 → 新加坡公司 → 东南亚子公司(如马来西亚、新加坡)
推荐原因:
新加坡作为区域总部,可辐射东南亚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资金管理,而且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专业服务网络,能够帮助企业高效管理资金、优化供应链,汇聚了全球顶尖的人才和创新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新加坡提供低税率和友好的商业政策,吸引全球企业在此设立区域总部。此外,新加坡政府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激励措施,如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
适用场景:适合大型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管理东南亚业务。
⑤特殊经济区或工业园区布局
中国大陆公司 → 新加坡公司 → 特殊经济区或工业园区(如印尼巴淡印都工业园、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工业区)
推荐原因:
新加坡低税率(17%)且对境外收入免税,提供双重税收协定。印尼巴淡印都工业园和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工业区提供进口关税豁免、增值税减免、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同时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巴淡印都工业园距离新加坡仅20公里,柔佛新山工业区与新加坡一桥之隔,便于企业利用新加坡的金融和物流优势,快速进入东南亚市场。而且工业区分别形成了电子、造船、化工等产业集群,提供现代化物流和供应链网络,降低采购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适用场景:适合先进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希望利用“新加坡+1”战略的企业。